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情感驿站 > 正文

衣橱满满话幸福

作者: 王义静2021/07/04情感驿站

又该整理衣柜了,打开两组衣柜,塞得满满当当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衣服,老款新款皆有。有媳妇买的,儿子购的,女儿送的,自己选的。加之以往的衣服还新,单是各种羊毛衫就是几十件。去年还捐了不少衣裳给边远山区的人家。看着这些衣服,心里无比高兴,但又有点烦恼,太多了,扔掉可惜,不扔又一般穿不到。最近两年冬季都是穿全羊毛的羊毛衫和纯羊绒大衣及羽绒服。春秋夏季服装比比皆是。我盘算着,过些日子让儿子找找信息,把部分不穿的衣服,捐送给边远山区那些暂未脱贫的人们。

看着这满满的衣柜,我不禁感慨万千。现在人穿衣服讲究款式质地,尤其是年轻人,买件衣服穿不了几次,感觉不合适或者式样过时就不穿了,去追赶时髦重新购买新款。而我们从艰苦岁月过来的人,总是舍不得随便丢弃,又想穿些新款,所以造成衣柜拥挤。

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缺吃少穿都很贫穷。我父亲在县粮食部门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还能维持。我那时八九岁,夏季两件圆领衫,春秋季两套单衣裤,冬季一套棉袄棉裤,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别的孩子还在羡慕我呢。有许多与我同龄的孩子,真可谓是衣衫褴褛,破鞋烂袜,一到冬天脸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冻疮,才真是可怜呢。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这句话是当时针对孩子而言的。那时还未计划生育,每家都孩子多,一般买不起新衣服给小的孩子,总是小的穿大的旧衣服或者大人衣服不好穿了,修修改改给孩子穿。坏了打补丁,补丁摞补丁,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连袜子鞋子也是补了又补。

记得有一位邻居大婶,夏天我看到她身上穿的一件上衣,全是补丁摞补丁,补得很厚,基本上全是补丁连成一件衣服,我好奇地问她:“大婶,你衣服补得这么厚,夏天穿的不热吗?”她回答说:“不热,这样才凉快呢。想穿好的,哪来的钱?”

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十多岁了,就学着缝补做针线活了,自己衣服鞋子袜子坏了自己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一次,母亲不在家,我将她一件不好穿的旧嫁衣拿出来看看,中式大襟式样,粉红底上面印红绿花,我特别喜欢,但底边与袖口已坏。想改一下自己穿。于是我将坏的底边与袖口剪掉,这样衣长与袖长正合适,再将胸围改瘦点,重新缝起来。那粉红色花衣经过我自己修改后穿在身上非常得体好看。母亲知道后满脸笑容夸“我闺女能干”,婶娘们也夸我说“小小年纪,这么心灵手巧!”

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婚嫁江南,最好的嫁衣是灯芯绒裤子,短大衣面料蓝色咔叽布。想买两斤毛线织件毛衣,因当时市场紧俏没买到。后来有了两个孩子,小孩的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做,我会将自己不穿的衣服翻新,大改小,有时会用作衣服剩下来的小料拼接成各种款式的童装,也将孩子们打扮得清清爽爽。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穿着方面特别讲究,款式新颖,质地高档,缝纫技术先进,应有尽有。商店服装琳琅满目,国产的,进口的,各种品牌皆有。童装更是满架招展。老话说:“人是衣装,马是鞍装。”街上行人衣作美观,老年人服饰颜色鲜艳,衬托得自己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年轻美女更是婀娜多姿,儿童更加活泼可爱。改衣服,补衣服,孩子穿旧衣服都早已成为历史了。从没衣穿,贫困人家走亲访友向人借衣穿,发展到衣服穿不完,穿不坏,衣柜放不下,向边远山区捐衣服,真是天壤之别。

六十几年过去了,以前的情景总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看着满衣橱质地优良的衣服,幸福感油然而生!

更多情感驿站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驿站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