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春寒料峭里的遇见

作者: 杜会琴2021/06/28情感日志

因为一场匆忙之间决定的旅行,我来到了福州,刚到住地就遭遇了一场大雨,情急之下躲进了房檐之下,“林觉民故居”几个遒劲的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基于在中学课本里对《与妻书》的热爱,我对林觉民的事迹并不陌生,于是,毫不犹豫决定走进去看一看。

前庭院是具有浓郁福州特色的园林,由当地书法家陈章汉书写的“一座宅院,两位名人”的石碑序语。介绍了这座宅院原为林家产业,“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殉难,林家为避祸举家迁居并将房产出卖,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购得这所宅院,冰心也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快乐的童年时光。中天井是一尊林觉民半身塑像。厅堂前的回廊两边墙上挂着镜框式的展板,介绍林觉民家族灿若群星的人物:林长民、林伊民、林徽因等。林觉民故居厅堂两边的厢房,是陈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现广州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现林觉民生平介绍。

故居的后花园是典型的福州民居后花园风格。一汪小鱼池,池旁种植腊梅,园中置传统的石桌、石凳,立林觉民与妻子的塑像于桌前:林觉民正坐在石桌前看书,凉风起,已有身孕的妻子立于林觉民身后替他披夹衣,展示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重现“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感人场面。

他们的卧室内摆一张床、桌、凳子等物,梳妆台上方挂着林觉民与妻子的两张照片,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他们婚后虽然聚少离多,但非常恩爱。1907年,林觉民为寻求救国真理,离开心爱的妻子,东渡日本求学。陈意映独自生活在这里,对丈夫思念不已。1911年4月,林觉民从日本归来,陈意映表示,林觉此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无论生死,都愿相随。林觉民牺牲后,已有八个月身孕的陈意映非常悲伤,一个月后,提前产下一男孩。因失去丈夫忧伤抑郁过度,陈意映于1913年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一册书稿。

林觉民出生于1887年,他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因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14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20岁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四年之后的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林觉民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与妻书》。这封信原本只是一个准备慷慨赴死的丈夫对妻子的临别之语,但它其中所蕴含的大义、深情却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林觉民写信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成为语文教材。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躲到乡下避祸,有一天发现有人偷偷地把林觉民的遗书塞进门缝(其实有两封,一封是《与妻书》,另一封是写给父亲的,内容:“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一直保留至今。

广州起义失败后,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林觉民被抓获,时任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看完林觉民的事迹,心情被锥心之痛久久包裹。100多年前,那个年轻的、拥有着殷实家境和知心爱人的英雄牺牲时不过是和我的女儿一样大的一个孩子,在大部分国人心里还不知道“共和革命”为何物的社会背景下,这个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人何以如此的决绝和果敢?他身上所投射出的舍生取义的刚毅和勇敢,在今人看来,依然具有超常的震撼之力。想想我们如今所拥有的幸福和安逸,想想我们在庸常日子里的犹豫和沉默,对这些已经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人物和事件,真的应该来看一看,不仅给心灵洗尘,也增加一些活着的重量和思考的维度。

更多情感日志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日志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