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人生随笔 > 正文

冬日五味

作者: 郭华悦2021/06/24人生随笔

天寒豆丝香

入冬后,年关近,就得开始准备豆丝了。

豆丝长,寓意为福泽绵长,长长久久。乡间的年关,各种传统中,豆丝是不可少的。所以,天气一转冷,家家户户也开始做豆丝。

做豆丝,繁琐至极。

每年,做豆丝时,都会选在老房子里。老房子大,且用的是土灶,火旺,做起豆丝来,快得很。先提前去打扫一下老房子,接着将柴火、米以及黄豆等物都备好。做豆丝的前一晚,先把米和黄豆洗净,浸泡一晚,隔天就能开始做豆丝了。

做豆丝,若是分工得当,倒也挺快。一人负责研磨,将泡好的米和黄豆,研磨成白色的浆糊;一人负责烙,将一碗浆糊倒进锅里,用大贝壳将其贴平,成了一片圆形的薄饼;而另一人,则在灶旁添柴火。

一分钟后,豆丝出锅,热乎乎地冒着香气。另有人负责将豆丝放到院子里,晾凉后,折叠,用刀切成丝。之后,再放到太阳底下晒。等干了后,便可放着。煮面炒菜,都可以加点豆丝,顿时增色不少。

做豆丝的时候,房子里头热气蒸腾。夏日里,若是做豆丝,汗如雨下,实在是不讨好的活儿。所以,乡里人家,大多等入了冬,一家人分工做豆丝,其乐融融。无酷热烦心,有豆香扑鼻,这时光也就分外美好了。

以前,觉得做豆丝繁琐;如今,这繁琐的时光,反倒成了牵挂。

平日里,各有各家,也难得齐聚。冬日里回乡,一家人围着土灶,做着豆丝,唠着家常,这样的时光如今反倒成了难得的美好。日子好了,人心远了,唯有这豆丝,如丝丝缕缕,将游子们的心,与家乡紧紧连在了一起。

夏贮倭瓜秋冬甜

秋日里,空气中带着隐隐约约的甜香。

这股甜香,似有还无,总在进门的那一刻,扑鼻而来,撩得人心头发痒。这甜,来自于角落里的倭瓜。

倭瓜,是夏天就放那儿的。瓜果中,倭瓜颇为特别。夏日里,倭瓜成熟,若是此时摘下,立刻品尝,味道却挺一般。但若是放上几个月,到了秋冬之际,则愈发香甜。

变得香甜的倭瓜,可用来包倭瓜饺子。

放置了几个月的倭瓜,经过了糖化,甜味更浓郁。洗净后,去皮去籽,可以用来做馅料。倭瓜馅的饺子,一口咬下去,甜香喷薄,把孩子们馋得一边叫烫,一边却还不停往嘴巴里塞。

若是蘸点醋和蒜泥,味道就更是绝佳。倭瓜的甜,醋的酸,还有蒜泥的香,交织纠缠,口感更为丰富。在天气冷的日子里,酣畅淋漓地吃上一顿倭瓜饺子,这曾是多少人的梦想。

儿时,生活苦。夏天里买来倭瓜,放在角落里。孩子们看着倭瓜,盼着天气赶紧冷下来,好尝尝倭瓜饺子。于是,闲来没事,就会跑到角落处,捧起倭瓜,一个个闻过去,想闻闻味道是不是更浓郁了。尽管也知道,非得等到秋冬之际,倭瓜才适合用来做馅料。但心急的孩子,就是耐不住性子。

如今,生活好了,但美食的魅力依旧难以抵挡。

秋冬之际,每天回家时,最先得来一趟甜香之旅。跑到角落里,捧起倭瓜,细细长长地嗅。那股甜香,一日甚一日地浓郁。心中盼着时间过得再快点,好让倭瓜饺子尽早出现在饭桌上。

真正的美食,如倭瓜这般,有着穿透岁月的魅力。冷风中,端一碗倭瓜饺子,就着寒风品甜香。这样的美好,不论是儿时,还是如今,都令人无法抗拒。

面汤味里品寒风

冷天里,最美的事儿,莫过于来一份腌面肉汤。

寒风里,踏着细碎的脚步,经过一盏盏渐次亮起的路灯,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的路边,比起清晨经过时,多了一些卖腌面肉汤的小摊子。夕阳的余晖,映在袅袅而起的热腾腾的水汽中,成了冬日黄昏里的一道风景。

这样的摊子,大多简陋,却挺干净,带着家常的味道。摊子多是夫妇二人经营,一人忙着烹煮,一人照顾客人,收拾碗筷。腌面肉汤,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好,里头的功夫可不少。

坐定后,没几分钟,腌面肉汤就端上了桌。面是拌面,黄澄澄的面条,细而扁平;上头撒点葱花,黄黄绿绿,麻油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面条的一旁,是一碗肉汤,几片瘦肉,再加点青菜,依旧热气腾腾。

可这样简单的腌面肉汤,是多少人冬日里的温暖记忆。

早些年,面条一元,肉汤一元。困难年代里,要品尝美食,往往得挖空心思,才能得偿所愿。两个小孩,一人出一元,凑够了一份腌面肉汤。端上桌后,匀成两份。又或者,一人吃面,一人喝汤,也未尝不可。这样的方式,曾伴随着许多人,度过了许多个寒冬。

如今,腌面肉汤可谓是俯拾即得。物美价廉,随时随地,只要走在老家的大街小巷,腌面肉汤的小摊子随处可见。要一碗面,一碗汤,吃几口拌面,满嘴香气;再喝点青菜汤,油腻去尽,余香仍在。而这,大概就是腌面肉汤吸引人的地方吧。

美好的食物,无不如此。吸引人的,往往不是其高昂的价格,或者看似华丽的外表。相反,在特定环境中,适当的搭配,反倒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好像寒风里的一份腌面肉汤,看似寻常,却能在一瞬间,俘获你的味蕾。

泡粿暖身心

泡粿条,是老家常吃的一道菜。

说是“泡”,其实就是煮。但煮的过程,得将粿条和汤底分开来。所以,一个简简单单的“泡”字,将这道美食形容得趣味盎然。

除了夏天,其他季节都是品尝泡粿条的好时候。夏日里,天太热,对于热汤之类的美食,难免令人避之唯恐不及。除此之外,秋风瑟瑟的时节,或者寒冷冬日里,或者乍暖还寒的春天,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泡粿条,都是很多人家的首选。

但这泡粿条,看似简单,做起来却着实有点繁琐。

要品尝美食,最忌讳的是图方便。将粿条和汤底一起煮,结果做成的泡粿条,似是而非,味道全然变了。所以,道地的泡粿条,最不能省的就是工夫。

先得将粿条和汤底分开煮。旧时的人家,做泡粿条,就得准备两口锅,一口煮清水,一口煮骨头汤。清水的那口锅子,水沸后,将粿条倒入,烫热。粿条本就是熟的,一入锅,烫热了就可以捞出来。

将粿条捞出来后,放进碗里。碗里事先放好了调料,有鱼露、蚝油和葱花等,根据个人喜好而有所增减。粿条放进碗里后,再淋上滚烫的骨汤。如此一来,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粿条汤,就做好了。

这里头,看着挺省事,其实颇为讲究。别的美食,多在于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道佳肴也就成功了大半。而泡粿条却反其道而行,讲究的是将粿条的清鲜,与骨汤的浓郁,截然分开。如此一来,清鲜与浓郁截然分明,层次感与反差便更加淋漓尽致。

这也是泡粿条最吸引人的地方。用清水煮沸,过去了粿条本身所带的淀粉,让粿条的清鲜更上一层楼。而浓郁的骨汤作为汤底,与粿条的清新反衬,让这道美食在矛盾与冲突中,令人味蕾一新,在浓郁与清新中辗转品味。

如今,泡粿条可以用鸳鸯锅,自然是省事了许多。天冷之时,来一碗热乎乎的泡粿条,暖的不仅是身,还有游子们漂泊在外的思乡之心。

山药面窝头

凛冽寒风中,若是有一个热气腾腾的窝头,再好不过了。

这窝头,得是山药面做的。老家那地方,习惯把红薯晒干后,碾成的粉,就叫山药面。说是山药面,实则与山药无关,是红薯粉。红薯种植广泛,且产量高,深受农家喜爱。

做山药面窝头,简单得很。

把山药面放入盆中,浇入滚烫的开水,用筷子搅匀;等到稍稍凉了,用手和面,捏成窝头。接着,上锅蒸熟,十几分钟后,山药面窝头就熟了。

乡里的孩子,放学后,回到家中,习惯先到厨房,用手在蒸笼里一搅。手拿出来时,已经拿着一个山药面窝头。放下书包,蹲在门口,在寒风中,狼吞虎咽地啃着手里的窝头。这样的时光,于当时而言,真是快乐似神仙。

山药面窝头,最大的特色是劲道够。一口咬下去,软嫩中,透着劲道十足的韧性。乡里农家,没啥好东西,就红薯最多。于是,灶上的蒸笼里,不时放着几个窝头,供回来的农人和孩子们解解馋,填一填肚子。

有时候,窝头吃腻了,也可以换种方式。

把蒸熟的山药面窝头,放到碾子下,根据个人喜爱,碾成厚薄不一的饼子。

接下来,再把饼子切成条,这便成了红薯粉做成的面条。拌成一碗,淋上酱汁和卤汁,就成了拌面。比起窝头,拌面的口味更多样。对于吃腻了窝头的人来说,偶尔换一种形式,尝尝山药面做成的拌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更多人生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人生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