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中间总是那么挤

作者: 物语老竹2015/07/14生活随笔

一列轻轨有6节车厢。乘坐几趟后就发现了一个规律:

越是靠近上下扶梯的那两节车厢,人越多,越挤!相反,两头儿车厢往往却没那么多人那么挤。

6节车厢像个诺大的联体公交车,中间全是通的;个子高的人站立其中,透过攒动的人头,从这头可以直接望到那头。

可乘坐轻轨的人,哪怕是要坐很多站才会下车的,似乎多数都 “不知走动”?一旦进入了车厢,双腿就像是灌了铅似的,宁可挤得汗臭熏心,也绝对不会挪动身子去找个相对宽松点儿的地儿!

“这人咋跟根‘木头’似的?明明两头儿的空间相对大些,咋就不知挪动挪动位置?”

估摸这种“誓不挪窝”的心理,说白了就是个“图省事儿”;下了扶梯就上车,到站走出车厢就上扶梯……宁可挤!

多大个距离,且能“多走”得到几步啊?“主谋”其间挤得水泄不通的空气污浊不通气儿,根本就不计其中?

看来啊,这世事容易“悖反”的规律,无论大事小事都是有所体现的?常常的“图省事儿”心思,真正算计下来,却往往会是一点儿都没“省事儿”的……

一向不喜欢挤。尤其是在统都穿着短打的炎热夏日,很是忌讳与人肌肤相黏。即便有时不得不扶把手,然一旦感觉上有黏湿的,手都不会随意到处去摸,下车伊始的头件心思便是“到了即刻洗手!”

于是习惯了,每每进入轻轨站候车,只选前后两头车厢的位置。

进入车厢后的身心指向,也只对着“空间相对大点儿且有根立柱可以依着”的那个地儿去立足;哪怕身边有空位也不去坐——早迟身旁会跻身下个汗味儿十足的人……

感觉,但凡一进站就眼无旁骛地直朝两头奔的,多是偶这心思?

是啊!两弊相权择其轻。大小事儿都该如此。

明明费不了什么事儿,为何非得执拗地朝着“相对不好”的那种态势去选择、去坚持呢?

这心思,其实也是很能说明“态度”的。规律是,但凡一个人一件事能做得相对“较好”,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

这“智力”,明显是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该做如何的“抉择”算是相对“最佳”——常常相对显得来“有点费事儿”的,实质却是省了很多“事儿”的!

而这“态度”,就是由“心有定准”的自信所导致出的“独立”不跟风;于是时时处处能表现出“不惧挪窝”的灵动,只是心无旁骛地直朝自己感觉“相对最佳”的那个方向去……

其实,“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灵动思维,常常都会是很好说、但真要做到却很不容易的!

习惯于秉持“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态度之人,何人何事又能将其唬得了、制得住、难得倒?

故“杜根定律”以为,“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会属于有自信心的人。”

而这种“自信”,并非盲目与自诩,明显是基于凡事都能自主自由去进行抉择的“底气”的!

阐释“杜根定律”,常会听到个“乘车”的故事:

一个经常要去出差的人,临时购票乘车常常都买不到“座票”,但他却从来就没缺过“座儿”!哪怕再挤的车也是如此……

他的方法实质很简单;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挺费事儿”——

不厌其烦地耐心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心里早就做好了“可能会从车头找到车尾”的准备,可每次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

体味他的感受,就跟眼下偶乘坐轻轨时感受相差无几:

“像自己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着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这人咋跟根“木头”似的?明明两头儿的空间相对大些,咋就不知挪动挪动位置?

“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

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

阐释这则故事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的永远坐票。”

“弊往往会含着利”,“利常常也藏着弊”。有点儿像那些选择住宅的。很多很多的人都会将“能身居闹市之中”为自豪,却又不得不忍受“雾霾、污浊、少绿、喧嚣、拥挤”之随时侵害;就是执拗不愿去稍微挪挪窝,选择那种相对清馨安静的“闹中取静”的地儿……

故进而“杜根定律”以为,“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会属于有自信心的人。”

中间总是那么多人!而中间的那么多人在那儿挤着立着,却很少会有人想着要去“挪挪窝”。

很明显,但凡一个人一件事能做得相对“较好”,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