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美文 > 美文阅读 > 正文

家乡的古桥

作者: 茹琼花2021/04/30美文阅读

我喜欢桥。每遇见桥,有意无意,总会急急迎上去,慢慢在桥上踱步,看桥下流水潺潺,天空高远开阔,身后远山如黛,心情灿然一片。

阳江也有桥,古桥更是为数不少。

嘉庆年间,由编修李澐编的阳江县志里,其中桥梁部分是阳江县较早的桥梁记载。里面介绍到阳江的桥共有38座。桥的名称,多以土名挂钩,其中有的桥名既幽默谐趣又形象逼真,如:荷包袋桥、洗脚桥、虎头山桥等,都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地方风俗气息较浓厚。阳江史上的桥梁式样也较为复杂,有其自身不同种类的建筑材料,以致质感相殊,风韵各异。例如,石桥是凝重的,木桥则较轻盈,而卵石桥,则以危立著称。

在阳江众多古桥中,北门巩桥,那乌古桥和笏朝石山桥,尤令我向往。

北门巩桥建桥时间较久远。该桥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比建北山石塔还早122年。北门巩桥是座石拱桥,很多人误将“巩”写成“拱”,这是不正确的。据阳江本土作家陈慎光编著的《鼍城故事》中的《北门巩固》一文中介绍:北宋以前,阳江未建城池。经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才考虑在阳江建起城池来,以御寇患。阳江南面是海,北面是山,北门彰显着重要的军事地位。而阳江旧时的阳江城墙,分为东西南北四门,每个门楼下都会有一块寓意的牌匾。东门为“紫气东来”,西门为“西门长庚”,南门为“薰风南来”,阳江古城的北门叫“安镇门“,寓意“北门巩固”。而北门的桥梁也顺其自然地命名为北门巩桥。

这座建于宋代的石拱桥,位于江城旧城区北门头,原名“潮丽桥”,因桥近金鸡古迹,又名金鸡桥。北门巩桥横跨马南河,是行人车辆出入城的主要通道。桥墩以巨石砌成,坚固古朴,桥栏全用花岗石雕琢而成,有精美的卷云纹饰。一眼看去,那圆圆的拱,弯弯的肩,十足一首灵动的诗。

曾几何时,北门巩桥下的马南河,碧波荡漾,舟影绰约。石湾村生产的宋瓷,娇气尊贵,它们难以承受陆路颠簸,一批接一批,由石湾小河起航,途径这里,再辗转输送到全国各地。

如今,时过境迁。北门巩桥历经迁建、重修,已成为一座较现代的拱桥,千百年历史沉淀出的古韵,在几番修整后,只能从回忆中找寻。幸好,另外的两座古桥,还维持着原来的模样。它们那古色古香的神韵,填补了我内心的遗憾。

横卧在阳春那乌河上的那座石拱桥,是那乌古桥。跨越在阳东笏朝村的石山河上的,是石山桥。两桥都因河而得名,两桥皆兴建于清代,两桥全是由乡间名士倡议,带头捐资出力而修建。

清朝道光年间,住在阳春那乌河两岸的春州黄泥湾人,为了两岸的人民来往方便,由黄泥湾的监生莫振东、高明浩、黎泽魁倡建,在那乌河上造桥。那乌古桥从此开始肩负起了它恩泽一方的使命。

阳东笏朝石山桥的建成,也有一个感人的初衷。

笏朝村有一条石山河,河面前是一碧千里的良田。清代秀才陈德辉见村民到田地耕种时,出行要绕过石山河而行,极其不便利。他冥思苦想,决定带头捐款,并倡导集资,最终建成了石山桥,方便世世代代的笏朝子孙,出行耕种。

这个冬季,我先踏上的,是这石山桥。

那是个日落西山的傍晚,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石山桥立隐约在淡淡的暮色中,古朴自然。桥身的石条,历经岁月的洗礼,虽已斑驳,仍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有瘦长的杂草,稀疏在石条缝间,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姿。桥身一侧,石块缝中,竟长着几株榕树,那些纵横交错着的榕树枝,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向前探着脑袋,一副随心所欲、自由生长的模样。

桥下,河水一片青绿。有村民散养的家鹅,成群结队,在河上闲游。鹅群没有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全是一副安闲悠然的样,夕阳的余晖,把它们洁白的身影投在河面上,一切显得美好、写意。我往桥上走过,鹅群丝毫不慌张,倒是大方地盯着我看,像是要把我这个不速之客,盯出个脸红心慌才肯罢休。

村民告诉我,早些年,在石山桥旁边,政府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这新桥,大气、宽敞,更方便村民出行。石山桥是渐渐冷落了,寂寞了。但笏朝村民对它的疼爱,丝毫未减少。他们依然像过去那样,不允许本村人、外来人随意破坏它。

我明白,石山桥曾经的好,村民们全念在心里。

踏上阳春那乌古桥,却是一个清晨。

那天一早,有晨风柔柔吹过,不时送来扑面的清凉。野外,满眼是绿意。绿的草,绿的叶,绿的山,绿的竹林,你感受着这份铺天盖地的绿意,步子如踏在云端上,轻盈无比,心也跟着舒畅起来。

在我还没有从这份饱满的绿意中回过神来,那乌古桥已在眼前。

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古桥,也完全被包围在一片绿意中,身不由己。桥下,那乌河水清澈洁净。那乌桥靠南岸的桥墩下,那只敦厚的石龟依然张着口,像在看望,又像在向你我诉说着什么。

关于这石乌龟,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清朝道光年间,由黄泥湾的监生莫振东、高明浩、黎泽魁倡建的那乌桥,每次总是在刚完工时就倒塌了。人们只得在再次建好桥后,虔诚地祈祷苍天,请天神保佑建好的石桥巩固无比。可这祈祷,收效甚微。一天,大力神在天庭巡视,看到人间香烟袅袅,人们在默默向上天祷告。大力神动了侧隐之心。他瞒住玉帝,偷偷下凡,来到那乌河边,看到建桥的河床淤泥艰深,顿时明白建好的桥墩不牢固的原因。思量再三,他决定潜入新建的桥墩下,用身体牢牢撑住桥墩。那以后,石桥不再崩塌。两岸人民知道大力神所为,很是感动,每天焚香祈拜,表示感激。默默献身于人间的大力神,再次被淳朴的村民的行为感动,变成乌龟,把头伸出水面,向人们点头致谢。

一年一年过去,这乌龟竟变成了石头。可它依然还像当年一样,驮着桥墩,撑着古桥,保护过往行人的平安。

动人的传说,历经村民之口,代代相传,盛久不衰。但这那乌古桥,却是真的老了。它历经了百年的风吹雨打,桥身已残损,每一块大理石,都已沧桑斑驳,光洁、华美的容颜不复存在。老了就老了吧,一切顺其自然的老去,都是一种厚重的福分。况且,每一座古桥的老去,不都带来一座新桥的兴起?这些崭新的桥,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能方便芸芸众生出行。这样的改变,这样的新旧更迭,难道诠释的不是一种美好的进步与必然?

再说,一座小城,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有潺潺的流水,弯弯的古桥,有悠长的小巷,横竖错落的石条板街,也有崭新的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有园林一体的休闲公园,也有人潮涌涌的购物广场……这样的地方,难道不是一个写意、宜居的地方?

更多美文阅读

猜你喜欢

更多美文阅读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