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车行四十年

作者: 王健梅2021/04/25心情随笔

晚上收到微信:临时要求回单位加班。收拾好家务已经8点多了,离单位几十里,还能来得及吗?不怕,我有车。上了大路一踩油门不出半小时就稳稳地坐在电脑前了。这在过去,一个在基层工作的女孩子,想都不敢想。加好班,开着车行驶在畅通无阻的回家路上,不免想起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在烈山这块土地上的车行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烈山区杨庄街道黄桥村辖区的半截楼庄,属于城乡结合部,离市区约有三十多里。第一次去市里,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刚上小学的时候。那年春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嚷着去相山公园春游,起初班主任不同意,后来大家一起哀求,班主任勉强答应带我们去。因为没车,只好步行去市里。排着队,唱着歌,就那样一路走走停停,一群几岁的孩子走了三十多里路,到达了相山公园。

第二次去市里,是母亲带我去人民医院看病。虽然没有汽车,幸运的是我们这里已经有过路的火车到淮北。天蒙蒙亮,母亲拉着我到车站,可是,里里外外塞满了人,连月台上也是水泄不通。那时改革开放之风已吹醒家乡的父老乡亲。人们开始纷纷走出家门,到外寻求机会。每当绿皮火车经过,总是人潮涌动,车门刚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挤人,让人喘不过气来。由于火车晚点,等了两个多钟头,我和母亲在熟人的帮助下,才挤上车。一路不慌不忙,见车就让,慢慢腾腾,就两站路,到了市里,再辗转到医院,也快到中午了。

80年代后期,村子附近的选煤厂、焦化厂有两辆班车跑市里,有经济头脑的人们开始承包,对外营运。一时间,村子里的人都有事没事的想去市里看看,可是一天只有两班车,车厢也就那么大,选煤厂、焦化厂,附近好几个村子里的人,大家都指望着那两辆车,人多车少,每次都有大部分人望车兴叹。侥幸挤上车的人,一路上坑坑洼洼,颠簸不平,到了终点下车时,都感到晕晕的。

大约是在2000年,一些个体户看到烈山到淮北的运输商机,纷纷买车跑起了客运,通称为18路,大大缓解了烈山人出行的难题。可是由于客流量的增加,天天车满为患,后来经常遭到投诉。

2012年8月14日,这一天是烈山人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当天上午,相山至烈山公交车开通仪式在烈山水上公园隆重举行。时任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毕美家和市委副书记、市长牛弩韬共同按下启动球,宣布相山至烈山117路、118路公交车正式开通。26台崭新的公交车全部到位,彻底改善了烈山人民乘车条件。

步入新世纪,道路越来越好,出行越来越方便,收入越来越高,家庭轿车逐渐普及。家庭拥有小汽车逐步成为时尚,看到身边的人都成了有车族,我也蠢蠢欲动。2014年2月14日,我和老公一起到汽车销售店花了10万元买了一辆经济实用的家庭型轿车,随时随地可以出发,20多分钟就到市里。

起初有了车,因为村子里路窄不平,每次回家,都把车子停到村子外面。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母亲总是守在车子旁边看护着,唯恐有啥闪失。每次吃好饭,母亲就催我匆匆离去。

后来,烈山区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项目,修建乡间道路村子里只需拿20%的资金,其他一律是财政补贴。黄桥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扩建道路及安装路灯。如今,哪怕是深夜,我也能直接把车子开到家门口,和父母相见,再无其他顾虑了。

四十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在这并不长的时间里,烈山到淮北的车,实现了从无到有、车厢从人满为患的绿皮车、单位的营运车,到带有空调的公交车、随时随地可以出发的出租车、自驾车;路也由原来的坑洼不平转变为畅通无阻的水泥路,行程的时间由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为20多分钟,由原来的几个月去一次市里,到如今的每天行走于市里,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烈山人的便捷出行,真真切切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