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走进张爱玲

作者: 蔡占奎2021/04/18生活随笔

我对张爱玲的认识并不深,之前对她的文学作品可谓是一无所知,只是潜意识里知道她的文学造诣很高,是位旷世才情的奇女子,仅此而已。

记得好多年前,在学校电影院里看过一部电影叫《红玫瑰与白玫瑰》,影片中泛着旧上海发黄的迷惘背景,强大的演员阵容、精彩的故事情节及极具深意的那段话一直深深隽刻在我的脑海里:“每个男子的一生中至少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纯洁高贵的白玫瑰,一个是热情如火的红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中一颗朱砂痣。”之后近几年又陆续看了她的《色戒》《倾城之恋》,慢慢喜欢上了她的文章,于是激发了想走进这个有着旷世才情和传奇经历的奇女子的冲动。走近她,读她,读她的作品,就无法放下了,为她的才情迷,为她洞察人性百态的敏锐迷,为她不同于一般女作家的温情脉脉、细柔平面的意象——她的意象是独创的,是张爱玲式的,读的时候,感觉它们就像一朵朵雪花落在心尖上,瞬时就被那冷气激灵了一下,而当它化的时候,连同你的心也会冷的痛了。

读了有关她身世成长的文字,更觉得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个特立独行的奇女子,也幸亏,有了文学,才成就了张爱玲的才和名;文学,也因为有这样特殊的人物,在让我们回想起那个时代的时候,还有一些别样的情绪撞击心灵——她用看似旁观者的、冷傲的笔调所揭露的种种小人物的心理世界、畸形人生、病态人格,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空间。时代会变,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可以慢慢地转化,但在求生的本能中根深蒂固形成的自私、狭隘、虚伪、卑劣等等劣根性是一代又一代地遗传着。她是一个处在市井之中身上兼具贵族气和世俗气,却无处着陆的孤傲的精神漂泊者,但凡这样的女子,一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个性,总是能感觉她扑面而来的清醒的傲气和冷气。

喜欢在夜色如水的灯光下静静地慢慢地品读她的书,每每看完总要掩卷沉思一番:张爱玲的美在于她内心的多彩娴静,自我世界里的那种恬淡与丰满。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而又与外界有灵犀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内心的丰富与她的不善言表相对抗,形成了她的一种孤傲的忧郁,一种嫉俗的美。

极其喜欢她这样的刚烈女子。她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不会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说后悔!”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又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可见她是多么地坚持与决绝。得到多少,失去多少。所谓错爱,无非是爱情的过错与错过。想来这也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无缘之爱吧。

曾有朋友说我长得像张爱玲,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都有着同样忧郁的眼神。能和一代才女相像我自然是受宠若惊,虽然我没有张爱玲凄苦的童年和悲惨的境遇,也没有她那么高的文学造诣,我只是一个自小就习惯了一个人独处的有点忧郁又有点愤世嫉俗的小女子。

看惯了太多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是是非非,说不清道不明摸不透的孰是孰非,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候并不一定全为实,我往往觉得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心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外表不一定是真实的,外表也不一定能够看到本质,只有内心才是最最赤裸最最真实最最能表现原始人性的。出于自我保护也好,出于应对也罢,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不得不让人们像变色龙般地戴上面具生活,游离于形形色色之间,这就是生存的现实 。像她那样的奇女子只有特有时代才能造就。其实我只希望拥有张爱玲的文采,却不愿遇上“胡兰成”。也许我和张爱玲一样,是一个极度孤傲的人,也不肯对现实低头,这是宿命的悲哀,是壮烈,也是叛逆。而三十年代的现实注定了她这样的女子是个悲剧。而二十一世纪的现实注定我只是个偶尔会对社会现实悲叹一番的郁郁寡欢的小女子。

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生,只是过客,跋涉于虚无之境;身,终将归于尘土,净若莲花不染泥。如果可以我祈愿张爱玲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如果可以,祈愿有一天,我会在另一个世界里遇到张爱玲,与之成为惺惺相惜的好友,并且我们都会拥有幸福!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