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写于远离父母的重阳节

作者: 黎荔2021/02/15情感日志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和祭祖敬老是我们历来的传统。然而,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重阳节我们又能为父母做点什么?

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当我们自己有朝一日为人父母、滋养生命,才能深切领悟所有生命的来之不易,也必将为自己曾被抚育滋养而感恩不尽。从生物学上来说,母亲爱孩子,是天性,是物种繁衍的需求。而孩子爱母亲,则是本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偎相存。与父母链接,是所有的孩子的内心渴望。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然而,我也明白,孩子是从生命的泉源里分出来的一点新的力量,所以可敬,可怖。“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在《目送》又这样写,她主张在孩子日渐独立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放手和退出。

我以此时时提醒自己,然而,我也很明白,这是一种与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大家庭观念不符合的西方思维、现代思维。现代文明强调人的权利与义务,要求个人必须在契约的框架里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它把父母养育子女当作一种义务;当父母年迈时,子女孝敬父母,同样也是一种义务。除了“家庭契约”之外,当然还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众间的各种契约。

但无论如何,父母之爱是人间最圣洁的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是古今普遍的情怀。从通常的情感深度上讲,父母对子女之慈要超过子女对父母之孝。而当下的中国父母,生命将息、已近晚年,如果不是为了亲情背井离乡,随子女迁徙四方的话,那么他们的境况多半如此:深秋,山寒水瘦,黄昏,萧索村头,父母,搀扶着拄杖守候,身边,只有转来转去的狗;年复一年,空旷的饭桌,短信的问候;只有在天气预报时,那个城市一闪而过。年底就能回来,总是这么说,在外努力工作,风雨里拼搏,在父母日益昏暗的暮色天空里,我们只是掠过的候鸟,只留下过短暂的停留。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此流动变化的时代,一旦机遇在前,我们中谁又可以做得到?我只希望,离开父母要趁早,然后,在他们老得走不动的时候,来得及赶回去。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脚步无法义无反顾。于是,“返乡——离乡”模式构成了中国式大迁徙,其背后蕴含着“中国式孝心”的拼搏与无奈。

爱可以是悄无声息的,像一颗深埋在土里的种子,但终将在某一时刻破土而出,而不是永远的湮灭。爱不是一场浓烈的盛宴,只是内心全部温存的细腻表达。关于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你我都是如此。时间在走,父母在老。重阳节之际,愿三千里河山之外的爹妈一切安好!谢谢你们赋予我生命,教我走第一步路,教我说第一句话,教我写第一个字,谢谢你们对我的生命负责。世上没有永远,但有一生,爱你们一生!

更多情感日志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日志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