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卖布郎,渐行遥远的风景

作者: 夏建国2021/01/22心情随笔

我的父亲从小就在鄂城乡间卖布。解放前是驮着布料,沿街叫卖。解放后不久进入农村供销社,坐店销售。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信息时代来临,曾经无比兴旺的零售卖布业,竟突然远离老百姓视线。与此同时,新的商业物流业态不断兴起。这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城乡商业巨变的一个缩影。

沿街叫卖练就的绝技

解放初期,农村老百姓没有买成衣一说。需要添置衣物,都是先扯回布料,再请裁缝到家里缝制。这就为卖布业在建国头二三十年的兴旺,提供了条件。

那时,农村基本没有店铺,商品销售还是主要靠游商走贩上门服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农村有了供销社,但还是经常能在家门口看到游商走贩。有摇货郎鼓的,有敲小铁板的,有直接吆喝的。有的商人用板车拖货,有的用手推车推货,有的挑着货郎担,有的肩扛着货,有的后背背货篓,有的将带子放在脖子上,托拉着胸前的小货箱。

父亲是在十岁左右为谋口饭吃,跟人学卖布的,从小就摸爬滚打在这一行,练就了一套精湛的卖布业务能力。其中一个绝技,就是能一面跟顾客交流选布料,一面为顾客扯布料。扯完布,不论顾客买多少布料,他不动算盘,就能一口说清总共多少钱。因为卖布商人挑着布或驮着布,再带算盘就成了累赘,心算就是最佳选择。

顾客盈门的布匹售货员

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一个标志是,无论是城里百货商店,还是农村供销社,都设有专门的布匹零售门市部,往往这里是购物者云集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我们老家结婚、生孩子,都时兴送布料。女儿出嫁要“盘嫁妆”,主要是看有多少床被子,有多少布料压箱子底。足见买布置衣在城乡老百姓生活中的分量。

当时,农民平常基本没有多少现钱。除有人在外面工作拿工资的家庭外,要现钱,一靠养鸡养猪卖钱,或用农副土特产换点钱;二靠每年夏季端午节前后、秋季中秋节前后的预分红和年终分红。农村普通人家手头积攒了点钱,才到供销社去扯布料。去了就想用手里有限的钱,能为家里每个人都解决点穿戴方面的问题。而去扯布的往往是婆婆、媳妇,她们大多没有读多少书,对布料怎样选,钱又怎么安排都不太会。这为父亲卖布时大展身手,提供了舞台。

父亲从小就在家乡卖布,善于跟顾客打交道,加上他服务态度好,顾客都愿意跟他沟通。他在顾客选布、扯布时,一会儿就基本上能把购买人手里有多少钱,家里人有怎样的需求,弄得一清二楚。然后,挨船下篙,帮助这些顾客拿主意、作安排。不管顾客钱多钱少,总是尽量帮着满足其家人需要。久而久之,顾客十分信任父亲。所以,父亲到布匹门市部一站,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从行商、坐商到电商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几乎“一夜春风百花开”,人们几乎都买成衣。渐渐地,零售布匹柜台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父亲所从事的零售布匹售货员这一行业,基本上消失了。

城乡商贸事业的大力发展,逐步实现商品交易由游商走贩的“行商”阶段,向或综合、或专业的市场、商店、商场、超市等交易方式转变,标志着商品交易进入“坐商”阶段。父亲一生卖布,刚好经历了商品交易从“行商”到“坐商”这两个阶段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起,送上门的商品服务,又以一种升级换代后的方式回归中国大地了。人们从本世纪初开始,包括买衣服在内的购物行为,都开始了上网下单,中国“电商”异军突起。

从人类商品交易方式变迁的角度看,“电商”的网店,具有“坐商”货物汇聚、分流的特征。网上下单和物流快递,又具有“行商”送货上门、购物不用出门的特征。因此,个人认为“电商”实际上是“行商”跟“坐商”两种业态的融合升级。

这样看,我们这代人在新中国成立的这70年时间里,就非常有幸地经历了人类商品交易方式从“行商”到“坐商”,再到“电商”的巨大历史飞跃。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