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想念乡下过年

作者: 贺治国2020/12/25心情随笔

鸡鱼肉必不可少并且是全鱼全鸡,尤其是猪头、猪尾一样都不能缺,喻示有吃整头猪,有头有尾,圆圆满满。一大碗鱼大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开头中间不动筷子,寓意年年有鱼(余)。为了赶上这顿虽不丰盛但充满年味的团圆饭,即使万水千山,也阻挡不了远方游子回乡的脚步。

想念乡下过年的色彩。抵近年关,家家户户要“掸堂霉”,也就是大扫除。农历腊月二十四是灶王节,焚香敬完灶王爷,全家老少齐出动除尘,院前院后要修葺一新,房间里里外外要掸个遍,哪怕角落里的不起眼的蜘蛛网都不能放过。经济条件稍好的、动作稍大点的,就花钱买白石灰将整个家粉刷一新。大门上写春联、墙壁上挂年画、堂屋神坛上搁支红蜡烛、窗台上贴窗花、破旧的墙上糊上黄白纸或报纸,走廊里挂上纸糊的红灯笼,每家都会想方设法弄出点花样色彩来,增添一些喜庆气氛。整饬一新的村庄家舍,加上大年初一,大家穿上新衣裳,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新的。

想念乡下过年的声音。燃放烟花,现如今已是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的奢侈品和大力整顿的不文明行为了,而在乡下则是年年都有的保留节目。在我老家,听长辈说过年是一头大怪兽,要驱走怪兽,就必须放炮竹。不管是真是假,对于孩童们来说,能玩就是硬道理。从年三十傍晚到大年初一,噼噼啪啪,断断续续燃放的鞭炮,守岁的蔸栳火燃烧的爆炸声,此起彼伏,融汇成一曲交响乐,要持续十多个小时,尤其到凌晨前后到达沸点,农村劲爆迎新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除了鞭炮的吉祥声以外,乡村农舍到处洋溢着和谐之音,按村规乡约,邻里有矛盾,这几天不能“发飙”,要和睦相处等待来年再行解决;小孩做错事,大人不能打骂;小孩子要讲吉祥话,不仅不能爆粗,还要有所讳忌,要忌口,如在灶堂烧火做饭时,不能说“退柴”要说“退火”,尤其不能说“死”之类不吉祥的字眼。打碎碗碟不能说“打烂”要说“岁岁平安,打发打发”。出门拜年,见人要问好,小孩对长辈要礼貌称呼,左一声给爷爷拜年,右一声向阿姨问好,叫得村头巷尾爱意融融,欢乐吉祥。初一大早,全村人聚到一个大堂屋里,每家端一壶酒、一个果盘,几样拿手的好菜或点心,一同分享,互致祝福,人声喧哗,喜气洋溢。

想念乡下过年的仪式。仪式是文化的传承,喻示活动的庄严与神圣。乡下过年仪式感特强。乡下过年是由贴春联、推豆腐、打糍粑、做醪糟、杀猪宰鸡、炒瓜子、制麻糖、祭神祭祖、上坟烧纸、守岁出天等活动组成的。每一样都有严格规矩,单说腊月二十四送灶神爷上天,家家要点好香,烧焟烛,放鞭炮,口中念叨“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灶火平安”等话语。守岁也是很讲究的,全家人围坐火炉旁,嗑瓜子聊天,讲讲一年的成长收获,听听长辈的关心提点,尤其是在外闯荡的青壮年还要向全家发愿,向长辈许诺来年要赚大钱干大事。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家才各自回屋,尽情分享由各家各户燃放的炮竹声。远近晨曦中传来的鸡鸣狗吠声,合奏而成震响天地间的迎春曲。

乡下过年,是铭刻于心历久弥新的乡愁,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乡村情绪,是季节轮回的亲情序曲,是山村人向美好生活进发的内心鼓点,是一壶抚慰游子身心的别致老酒,是一首传唱千年的经典老歌。

乡下过年,永恒的思乡情愫。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