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情感美文 > 正文

童年的村庄

作者: 蔡旭2020/07/08情感美文

1

这条村子很大。

大到它的名字就叫大村。大到一直到了入学的年龄,我都未能走出村的边界。

浮山岭大概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了。云在山中浮着,山在云中浮着,我看不到它的顶。

浮山岭用它庞大的身躯,挡住了南下的寒流,抱得村子终年的温暖。

暖和得鞋子没能走进我的记忆。我的脚下总是一双色彩斑斓的木屐。

我亲见过,老师傅给它刷上波浪一般欢欣的花纹。

2

这条村子很大。

大到竟有三间学校。一间电白三中,一间电白师范,当然还有一间电师附小。

人们称父亲为校长。母亲说,他当过电师教导主任,三中第一任校长,后来又是电师三中联校副校长。

我把第一声啼哭,交给了附小的校园。

之后就一再在电师与三中之间的大路上作折返跑,生蹦活跳地跑丢了我最初的好几圈年轮。

于是我有了好多间母校。

父亲远去了,电师与附小搬迁了又消失了,幸好三中还在。

多年后三中又分成了两间中学,听比我年轻得多的校长说,我也被划进了校友的名册。

分别五十多年后我返回寻根,还有人叫起了我的小名。

3

这条村子很大。

学生是村里比例最大的居民。每年都有轮换,人数只增不减。

我不知道大哥哥大姐姐怎样上课,最喜欢的是他们的课外活动。

黄昏时打球,我是最受欢迎的记分员。一根竹棍在沙地上的涂抹,记下了我学龄前的智商。

夜幕下演戏,我是最舍得鼓掌的观众。一对李姓孪生兄弟,要么一起扮鬼子,要么一起扮志愿军,让我把他们的名字念了五十多年。

直至如今,球迷成了我终生的名片,舞文弄墨成了我的饭碗。

4

这条村子很大。

但只有两家姓。一是姓崔,一是姓王。这两姓人很会读书,据说有史以来就以祠堂的数量,举办文化的竞赛。

数一下村里的祠堂吧,每一座都是功名的见证。

所有的学校都办在祠堂里,告诉着文化的繁荣,传承与延续。

五十多年后,回去寻找我诞生的祠堂时,所有的祠堂都被岁月代替了。

几座柱脚的石墩从草丛中现身,不知能否认出我的声气?

5

这条村子很大。

据说自古以来就很大。史册与族谱上,记载着它的显赫与兴盛。

近代的,在日寇入侵县境时,村子里的三十六间半祠堂成了战时县政府的衙门。

古代的,最大的官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丈夫冯宝,据传这里就是当年的冯家庄。村外的冯族古墓与神秘的石帆,正有待考古家的确证。

如今的村头与屋角,还到处可见布纹的碎瓦,隐藏了更古的密码。

记得儿时漂水花,不知让水塘里埋伏了多少历史的证明。

6

这条村子很大。

一到节日就更大。冼夫人的诞日,她就从浮山岭脚的晏宫庙里请出来,在大村边的看人坡上,接受万千百姓的崇敬。

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啊!那些隔县跨省而来的人流,在这里掀起欢乐的海洋。

我像一条鱼潜入大海,在“跑公”欢呼声、大戏锣鼓声、摊贩么喝声、饮茶喝酒声、万众欢腾声中,忘我地穿行。

一直穿行了六十年。把我从一个花甲老汉还原为一个幼稚的顽童。

把这条我认识最早的村子,确认为世上最美的村庄。

把最初的家园,成了永远的故乡。

更多情感美文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美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