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美文 > 空间美文 > 正文

粥香飘北舍 腊八意永宁

作者: 冯哲琪2020/06/28空间美文

在我的家乡长治潞城市,有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家不论是煮豆燃萁,还是煤炭煤球炉,或是天然气液化灶,也或是电磁炉,家家户户都会熬一锅香飘四溢的腊八粥。往年都是在家自给自足,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农历腊月初八,与以往不同,我随着电视台来到了北舍村记录“大锅粥”的制作过程,这不只是一家人的喜悦,更是年年丰收喜乐的狂欢。

北舍习惯用“五豆、三米”做腊八粥,常见者为白豆、绿豆、黄豆、豇豆、扁豆五种豆子加小米、小麦、玉米。习惯在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葡萄、白糖、玫瑰等里边选择配料。

村民一大早就架好了两口大锅,九点刚过,大师傅就点火开水煮豆熬粥,美食因等待而记忆深刻,随着大师傅手中铲子的不断翻滚,粥在锅中起起伏伏,刚开始漂浮在清水中的食材慢慢地融为一体,好像人生一样,外界带给你的种种压力使你沉浮不定,可也正是因为有压力,你才可以变得充实,并因此而升华。

经过五个小时的慢火熬制,色彩斑斓,松软甜糯的七宝五味粥也出锅了。在香气的萦绕下,我们与村民捧着一碗碗香味扑鼻的腊八粥,甜在口中,暖在心里。 因为是为全村人而做,所以有在城市里不常见的大锅,这让人新奇又浮想联翩,它加强了水与火对我们视觉的冲击,一桶桶水因与锅壁的碰撞而飞溅,一簇簇火因锅底的拘束而张扬,这相生相克的两物,因大锅的出现而共舞。在《旧京风物志》中清廷在雍和宫熬制的腊八粥也用大锅,不过雍和宫中有六个锅,第一锅粥供佛;第二锅粥作为御用品;第三锅粥留给清王爷、重臣和京城大喇嘛享用;第四锅粥送给一般官员;第五锅粥给雍和宫众喇嘛;第六锅粥连同前面几锅粥所剩余部分,分送京城百姓、官民共享甜美。这些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合合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北舍大锅旁贴着一张告示上记叙了腊八粥的来由: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后人将此日称为“佛成道节”。中国民间本来就有“腊日”祭祖、祭神的习俗。佛教信徒们出自虔诚,将“腊日” 与“佛成道节”融合,遂成“腊八节”,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蕴含着来年福寿康宁的祝福与期待。腊八粥的由来还有几种说法,我分别将他们总结为:赤豆打鬼说(大人们为了保护孩子不被颛顼氏的三个幻化为恶魔的儿子所吓到,就用鬼魔害怕的红豆煮粥吃)、长城民工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民工都以家人送来的粮食为生,有一年腊月初八,民工们几乎都没粮食了,就合伙积了五谷杂粮熬成了一锅粥,最后却还是饿死了)、怀念岳飞说(据说当年岳家军在讨伐金虏节节胜利时收到了朝廷的十二道金牌,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岳飞遇害风波亭,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浪子回头说(一个懒汉因为没有种地到了年底没有饭吃,村民们集合了各家的饭送了粥给他,他从此痛改前非,勤奋劳作,人们为了劝诫孩子勤奋)、朱元璋命名说(朱元璋在监牢里受苦时,饥寒交迫,从老鼠洞里挖出了五谷杂粮,熬成了粥,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

除了腊八粥,我们还有很多关于腊八节的美食,比如碧玉翡翠腊八蒜,五颜六色腊八面等。就山西来说,还有名扬天下的上党驴肉,地区不同,风俗也有所不同,晋北会刨冰水做粥,中午吃黄糕。晋中则讲究五更食粥,午吃豆面素汤饭。

关于腊八粥,我还从民俗老师那里听到了另一种过节方式,临汾市尧都区圆通寺每年都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施粥。据说是从五台山“佛粥”开始,许多寺庙传承了这样的习俗,在腊月初八这天准备万斤腊八粥,为周围民众提供暖心暖胃的腊八粥。

不论是村里一起熬制腊八粥,还是寺庙施粥,都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互助,仁和爱人。同时也昭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与友善,文明与和谐。

更多空间美文

猜你喜欢

更多空间美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