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室外读书记

作者: 杨海亮2019/10/16生活随笔

宋代有个叫钱思的人,虽然出身富贵,却自幼嗜书。钱思“坐则读经史,卧则看小说,上厕则阅小词”,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书呆子。相形之下,自己就远没有钱思笃学了。不过,忙里偷闲,抽空用功,倒也常有。

还是学生时,就喜欢在车上读书。当然,所读之书多是“正书”,也就是课本。那时,在车上背古诗、诵名句、记单词……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一小时花,目的无非是想在分数上提高,在红榜上留名。后来,考上了大学,也算耕耘出了结果。之后,车上读书的习惯没有改,不过“正书”就丢一边了,捧的大多是“野史”——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种种,全挑来啃。坐车的时候,带什么读什么,读多久算多久。这空虚的脑袋还真的日益丰盈起来了。可惜,眼睛却一天比一天糟糕。父母、朋友一个劲儿地劝,照样执迷不悟。有什么办法呢?究其原因,一是人生苦短;二是读书成瘾。如今,眼镜把鼻梁都给压平了,自家却并不因这陋习而后悔。

其实,车上读书是很不方便的,光线忽明忽暗,季节有冷有热,精力或盈或缺,乘客时来时往,车速突快突慢,实在不适合久读、深读。后来想,如果不是碰上特别棒的书,还是闭目养神为好。

这“车”当然是指公交车、客车,而不是火车。火车上读书,显然要好很多。工作后,一年里,要几次往返于湖南与广东之间。路程不算很远,但一坐也有几个小时。每次出行的时候,都要往行李里塞几本书。书这玩意儿,一两本不重,三五本就沉了。所以,旅行时,以少带为宜。学者止庵说:“旅途读书,有如与人偕行。倘若挑错了书,好比要跟难相处的人打交道,乃自找苦吃。”这话,深有体会。有一次回家,匆匆忙忙带了一本论文集,作者是一个在学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批评家。可是,在火车上翻了几页,便再也读不下去了。里面到处是陌生的、艰涩的、枯燥的词句,好歹俺也是中文系混出来的,怎么就读不进去呢?那时,睡也睡不着,坐也坐不安,连死的心都有了。

相反,如果带上一本对头的书,感觉就忒爽。还是坐火车,读古华的《芙蓉镇》,那镇,那人,那事,好熟悉,好亲切,好生态!古华是湖南嘉禾人,我是湖南桂阳的。两县相邻,比肩而据,去嘉禾还要经过桂阳呢,难怪对古华笔下的“乡村之歌”那么认同。当然地,一本十余万字的书,读得一点都不费气力,而且十分畅快。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如果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脱口而出: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别人说它多么重要,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自己感到愉快,宁可不去读它。我承认,读书不只是为了愉快。但我坚信,好书是一定让人愉快的。

至于说飞机,至今只坐过一次,是去三亚旅游。不过,来去匆匆,没有读书的插曲,不谈也罢。而轮船呢,虽然坐过,但要么是在湖内游玩,要么是在江上漂流,这上面读书也就很滑稽了。

最后说闹市里读书。这于我也是习以为常的。候车、等人、排队……只要手头有书,我都会拿起来翻翻。而且因为阅读,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记得有一年冬天,在火车站里读得入了神,结果火车开走了都不知道,真是又好笑又好气。因为读书太投入,坐车坐过了站,也遇过几回,好在没有耽误事情,后果不算严重。

总之,说我爱书也好,说书误我也罢,我都认为,读书是快乐的,读书人是幸福的。读书不分室内、室外,没有理想的大环境,也没有理想的小环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不读书的理由,而任何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不想读书,而不是不能读书。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里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可见,想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总不肯浪费一切可得的时间。这样的书呆子,凡得空闲,就会捧卷酣读。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