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情感文章 > 心情随笔 > 正文

月牙山豆腐

作者: 黄伟林2019/10/04心情随笔

如今,不知道桂林究竟哪道菜最为着名,但在抗战时期,最着名的桂林菜,可能就是这道月牙山豆腐。

1932年可能是广西声誉鹊起的第一年。我以为,这或许与两个旅行团游历广西有关。这两个旅行团分别是五五旅行团和广西旅行团,两个旅行团一前一后,分别于1932年5月和8月游历了广西。前者留下了《桂游半月记》,后者留下了《桂游鸿雪》。两本书不约而同都提到了月牙山豆腐。

1932年5月12日,五五旅行团游历了月牙山,《桂游半月记》留下了关于月牙山豆腐的记录:

乘轿至月牙山,山不甚高,而绝顶一峰,挺若锋棱,故又名剑山。山半有岩石,如半月,寺即在其前。老僧某善制豆腐,得秘传。是午周师长招同人午饭山之飞霞阁,得一尝,味果殊绝,宜其驰名远迩也。

1932年8月22日,广西旅行团在月牙山宴请有关人士,主菜即为月牙山豆腐,《桂游鸿雪》如此记录:

是日游程,订约到月牙山晚食。时已薄暮,乃命驾而往。月牙山在龙隐岩北,石磴数十级,崖至半悬,望之如新月初生,故名月牙。石壁三面,琼花四出,如屏之列,如帷之张。诚有如龙嘉德游记所云者。岩上有倚虹楼、襟江阁等处。予等乃在此设席。……凡三席,均素食。月牙岩有老僧主持,其素食以豆腐为最着。献食至豆腐,则老僧亲出致敬。如寻常宴会时,主人之亲献鱼翅,同一礼数。

1934年,一位姓名崔龙文的人士在游历了粤北之后,游兴未尽,复作桂林之游,留下了《桂林游记》,其中亦提到月牙山豆腐:

由七星岩西行一里至月牙山,石峰矗立河滨,石磴百余级,均有石栏围绕,至山麓有寺,亭阁参差,楼高二层,题曰倚虹,颇宜远眺。寺僧以善制豆腐着名,住持留用膳食豆腐,因时间短少谢之。

1942年6月25日,叶圣陶在其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梁漱溟先生自港回国,留居桂林(梁本桂林人),近寓所中,现之、彬然导余往访之。状貌严肃,发言颇缓而沉着。坐少顷,现之邀往吃月牙山豆腐。月牙山在研究所附近,山前有素菜馆,煮豆腐尤有名,桂人所谓桂林三宝之一。三宝者,乳腐、月牙山豆腐及女伶小金凤也。余在店中几乎每餐有乳腐,豆腐则适然遇之,是已识其二宝。惟小金凤已嫁人,不复唱戏,此宝不可识矣。……吃豆腐,的确滑嫩鲜美。另吃素菜三色,各吃面一碗,而后出。

抗战时期,着名戏剧家熊佛西在桂林生活了三年,他在桂林期间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桂林的三宝及其它”的小品文。他虽然没有把月牙山豆腐列入“桂林三宝”,但他对这道名菜也很推崇,他这样写道:

月牙山的豆腐也很值得介绍,据该山住持巨赞法师云,月牙豆腐所以精美,完全由于做法不同,我们很希望法师大发慈悲,将制作月牙豆腐的秘诀公诸于世,使芸芸众生都能享受豆腐的美味,法师功德无量矣!

1942年,着名作家茅盾在桂林生活了9个月,在即将离开桂林的时候,1942年11月29日,柳亚子、田汉夫妇等邀请茅盾一家到月牙山吃豆腐,为他们饯行。1985年,茅盾撰文回忆了这次饯行:

月牙山为桂林一名胜,紧傍漓江,山上有寺,殿堂筑于山洞中,山前有一素菜馆,煮的豆腐远近闻名,被誉为桂林三宝之一。我们品尝着滑嫩鲜美的豆腐,远眺笔立的群山,耳听漓水的喧哗,不禁为这几年来国事之艰难,文网之森严,以及朋友们聚散之无常而慨叹。

着名报人徐铸成当年从香港到桂林,第二天就兴致勃勃地游览七星岩和月牙山,数十年后写《报海旧闻》,在《桂林杂忆》一章里,对月牙山豆腐仍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在山顶一个小庙里,品尝了有名的月牙山豆腐,真是名不虚传。汤不过是蘑菇竹笋等佐料,豆腐却煮得实在好,咬一口,里面全像蜂巢一样,而依然鲜嫩无比。我一连吃了两碗……

上面几段引文,说到月牙山豆腐的制作者是一位老僧,熊佛西的文章,则容易让人觉得月牙山豆腐的制作者就是着名的巨赞法师。然而,另一位抗战时期生活在桂林的文化人李白凤,在他的回忆文章《柳亚子先生在桂林》中却让我们意识到,月牙山豆腐的制作者可能并不是僧人,而是凡夫俗子。李白凤这篇文章写的是他们当年到一位李姓商人家吃月牙山豆腐的情形:

自从月牙山老住持圆寂之后,庙里的大厨师便被一个广东盐商李某请到他的公馆里去了,知道这情况的人,大多数已不再到月牙山去领略豆腐的风味,反而改到李某家中去作客了。

旧社会的商人和官吏一样,有两文臭钱之后便想附庸风雅,李某自不例外。李某既然有了一位好厨师,怎肯不以之炫耀于众?当时桂林文酒之风很盛,有的酒楼在开张的时候,都想方设法邀请文艺界的人士去吃一顿。这时,多半是以亚子先生作为团体的中心人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某因为和黄尧是老相识,听说黄尧的画展,亚老很肯帮忙,于是就通过黄尧,请亚子先生代邀几位朋友到他家里尝一尝豆腐。

李某的厨师既然名冠当时,亚子先生就应邀而去,并借此机会过漓江,畅游七星岩一带的风景。

那天同游的有田汉、熊佛西、端木蕻良等十多人。

李某的“公馆”建筑在半山上,三间客堂面临小东江,屋子里布置得尚为清雅,陈设也颇简单,竹桌竹椅,另是一种风味。黄尧是常客,由他敲门,开门的正是那位有名的厨师,经黄尧介绍后,大家就坐在客厅里闲谈,我们到时,主人大约是外出买东西了还未回来。

三点半之后,主人回家来了,是一个官僚型的商人,头戴礼帽,身穿灰色长袍,面孔上一片红光,一眼看去就看得出是一种营养很好的象征,一口广东话,动作微现粗鲁。

正在喝酒的时候,梁漱溟先生也到了,他并非闻风而来,据说是有事要找黄尧。大家看见梁先生来了,就邀请他入座,他十分客气地谢绝了邀请。这时,田汉就说:梁先生不喝酒。于是主人就殷勤请吃“豆腐”,梁先生也就不再推辞地坐了下来。

这次宴会上的豆腐果然名不虚传,我们一行都是吃过月牙山豆腐的,两者相较,轩轾已经分,主人在大家交口称赞之余,又将那位名厨师请了出来,向大家作了第二次介绍。

月牙山豆腐如此美味,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来历?有一位姓名郑宾的作者,写过一篇《月牙山的素豆腐》,称月牙山豆腐历史悠久,最少已超过百年。他还提到有人说,月牙山豆腐是明末栖霞寺住持浑融传下来的,因为栖霞寺用来盛豆腐的碗,是张同敞的遗物。如果此说成立,月牙山豆腐的历史就不是100年,而是300年。郑宾的文章说到了烹制月牙山豆腐的诀窍,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月牙山豆腐必须要用花园村的老水豆腐。这个说法令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的舅娘就是花园村人。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每逢春节,我的舅娘就会给我家送一锑桶月牙山豆腐。当时我们只知道花园村的豆腐好,但没想到花园村豆腐如此之好,好到桂林最着名的菜必须以它为主要材料。今天我写这篇文章,既有思古之幽情,也有用世之热心。我经常到七星公园散步,月牙山和月牙楼都是必经之地。每当经过月牙楼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此美好的建筑,为什么没有相应美好的经营呢?过去,我们在月牙楼还能吃上不算很美味但总算有特色的素面,近些年,月牙楼好像连素面都没有了,更遑论月牙山豆腐。从郑宾的文章推论,月牙山豆腐失传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真希望有一天,月牙山豆腐重现月牙山。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