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优美文章 > 手机美文 > 正文

蟋蟀暮啾啾

作者: 何礼仁2016/10/13手机美文

每到秋夜,夜风吹来,树影婆娑,蟋蟀的鸣声便在人们的耳边响起,特别是在夜阑人静时那种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叫尤其能撩动我这个异乡游子逸动的心。

我从小在农村生活,对蟋蟀并不陌生,也有人称之为“蛐蛐”、“促织”。农村孩子都有过捉蟋蟀和斗蟋蟀的经历。在村里田间地头的草丛间、土穴中、砖石下随处可见蟋蟀。蟋蟀的后足和大颚比较坚硬,徒手捕捉容易划伤手掌。我们捉蟋蟀前先找一根细竹条,将竹条围成一个圈,把蜘蛛网铺在圈上,捉蟋蟀的工具就做好了。遇到蟋蟀,眼疾手快地用蜘蛛网圈罩住它,一定是手到擒来。斗蟋蟀是儿时的一件乐事,我曾捉到过一只蟋蟀,起名叫“战无敌”,它咬肌发达,鸣声响亮,性情暴烈,每当战斗时触须直立,怒目圆睁,后足踢蹬,羽翅生风,它张开钢牙,一扑、一咬、一抛,仅几个回合就能把对手打趴,让我好是得意。

立秋后天气渐凉,蟋蟀是知寒暑的昆虫,知时守信,民谚说:“秋天到,蛐蛐叫。”蟋蟀敏于四时而独钟情于秋也得到古人的赞誉,古诗谓之:“蛩鸣古砌金风紧,蝉噪空庭玉露生。莫谓微虫无意识,秋来总做不平声。” 蟋蟀受到人们数千年的喜爱与关注,进而成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民俗文化。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蟋蟀的记载:“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在古人的诗文中,成了被广泛歌咏的对象。

蟋蟀的鸣声,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杜甫的《促织》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杜甫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到了哀音。白居易的《新春夜雨》:“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曙早灯犹在,凉初簟未收。新晴好天气,谁伴老人游?”白居易是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出了光阴的流逝,暮年的凄凉。

蟋蟀的鸣唱,在古时的妇女们听来,好像是催促着自己要赶紧织布,及时缝制寒衣了。古代幽州地区有谚曰:“趋织鸣,懒妇惊。”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代异乡游子们听到蟋蟀鸣叫,又会感到其凄切,顿生孤雁哀鸣之感。在这点上我真与古人“心有戚戚焉”,我在城里安家多年,拜读了太多市侩的目光,尝尽了太多世态的炎凉,我觉得自己这个农家子弟始终无法和这座城市真正融合,而且在城里住的时间越长,对家乡的思念反而越深。“芙蓉叶上三更雨,蟋蟀声中一点灯”,每到秋夜,伴随着蟋蟀起起伏伏的鸣唱,心底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随之会被轻轻牵起,而在浮世的喧嚣里却无处安放……

更多手机美文

猜你喜欢

更多手机美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