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把书囤起来

作者: 张春波2016/09/23生活随笔

行走城市,在商业统治的大街小巷,人文气息在消散,已经很难寻到一处精神驻足的栖息地。每当一个个实体书店关门歇业时,我都要“血拼扫书”,买书如摞砖,一摞摞地往家里搬。或许,这已不是买书,而是买的一种记忆,一种在繁华街道购书、品读、休憩、沉思的记忆,并在岁月的积淀中成为一种奢侈品。

其实,实体书店的萎缩与网购图书的蓬勃是此消彼长的。网上买书,便宜,我一般都是几本几本的买,也许正是爱书读者一次次不经意的网购扼杀了他们自己最看重的实体书店的那种精神氛围。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购书,我的量都很大,不是为了“装饰门面”,因为陋室尚无书斋,可房间中却“书灾”泛滥,一本本散放在飘窗、茶几、衣柜以及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时,为了找一本书,我翻箱倒柜,好似大海捞针。情急之下,我便自嘲:“没收拾,看来最好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去网上再买一本。”

如果说新闻是信息快餐,那么书籍就是可以品味的营养大餐,谁不想做一个知识横流的人?从GDP到CPI,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从平民选秀到电影电视节,国内国际每天的大情小事在不断更新变化,就连苹果的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都有教科书辅导你如何轻松玩转……可见,买书,如摞砖般的囤积,至少从心理上舒缓了我们的“学习焦虑”,而并非看起来有文化。

有次,我在书店浏览一套有关民国的图书。书中的部分章节根据需要,文字是竖排的。于是,我不停地抬头低头,快速阅读。营业员看见了,以为我是在点头向他示意,便走过来问是否要购买。我从来没有蹭书的习惯,脸一红,在目光读到的二十八页处折了一下,合上书,对营业员说:“包上,全套五本都要。”几个月后,我又翻出了这本书,读过的历史仍旧停留在二十八页,看来确实是“书非借不能读”。记得,初中时,找同学软磨硬泡借来《射雕英雄传》,打着手电筒把它看完。如今,金庸的书早已囤成全集而且是精装的全集,可它安静地躺在写字台的下层。买书如摞砖、读书如抽丝,但潜意识却安慰自己:书,只要买了,囤的就是知识,总有一天会读的。

在书店,买书如摞砖,感受一种文化,怀念一道即将远逝的城市风景;在网上,买书如摞砖,经不起“亲”的尊称,“货到付款”的便捷,“满五十元包邮”的诱惑。买书,狂买,这不是读者的错,更不是爱书者的一种通见“强迫症”。比如说,畅销书可以一版二版再版,一般的书却享受不起这种待遇,可好书不一定都畅销啊,现在不买,现在不囤,留下的就只有遗憾。另外,通过媒介,我们得知某某人如何特立独行,如何文采飘逸,形成“某某热”,然后读者们慕名一本一本买回他的书,最后读了,也许有用,也许没用。

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无聊才读书”。买书如摞砖,先囤了再说,我们总有无聊的空闲与书中文字打照面的机会,到那时,阅读就是一段美妙的时光。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