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火车上

作者: 客属后人2016/05/12生活随笔

列车开出北京站时,已经暮色四合了。

这列火车,是开往西安的。我们是回成都的,但在售票处排班站队一阵折腾后,仍然没有买到回成都的火车票,同到北京培训的有西安的学员,建议我们先买到西安,然后再回成都,而且给我们说,西安到成都的车票,就包在她身上好了。于是,我们就坐上了这趟列车。

也许是连续几天为买到车票的忙碌,实在是身心疲惫;也许是车厢里的旅客太多,过道上、车厢连接处都站满了人,虽然车厢顶上的摇头风扇摇个不停,窗户也大打开,还是感觉闷。火车驶出北京站没有多久,我就在车轮的哐当声中,趴在桌上,迷糊了过去。

在迷蒙中醒来,已是第二天的早上。窗外一片浓绿,城市、村庄纷纷往后闪去,这是八月间的中原大地,没有多少景致可观赏。我到车厢盥洗间简单洗漱后,回到座位,无意间发现对面座位上,坐着一个姑娘。这时的车厢,已经没有站着的人了。她是啥时坐在对面的?怎么从上车以来,我就没有注意呢?我看了她一眼,长相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姑娘样,身材有点瘦削,眼里透露出清纯,长发在脑后用皮筋束起,静静地坐在窗前,显得文静。

见眼前坐着一个姑娘,内心还是有点荡漾。只是那时我还年轻,男女之间的交往,还比较羞涩,更不会主动去搭讪从不认识的异性。我不时看她,她多数时间是看窗外,有时也会看上我们几眼。我不会主动去和她搭讪,看样子她也不会主动与我们对话。好像那时的男女都是这样,也没有什么艳遇之类的说法。虽然我年轻,我也内心激荡,但仿佛社会上有一些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限制着我们的行为。现在看来,都是很正常的,但那时就是这样。那时我还没有结婚,虽然交往了一个女友,我也可以去和她认识、交往,乃至发展成爱情,但内心深处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不是现在表白,装,确实是没有一丁点儿非分想法。后来我与她成为朋友,就说明了这点。

我不能干坐着,虽然我本来话就不多。我与同行者聊着培训的东西,当然,更多的还是聊文学,因为同行者是一个业余作者,已经发表了许多小说、散文,我仅仅爱好,即便发表了的,也是游记之类的豆腐块文章。我发觉她在注意听我们的交谈,只是没有与我们搭话而已,面部表情也更加自然了。原来她对我们有防备心理,毕竟是单身一人,前面两个大男人到底咋样,是该注意一下。那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人与人之间都有防备心态,这很正常。

车厢广播播音了。播出了早餐供应的通知。我们不能同时到餐车车厢用餐,只有等列车员推着餐车来后再吃。餐车推来了,我们已经买了早餐,发现对面的姑娘并没有买,也没有拿出自己准备的早餐。到西安还有3个小时,难道她饿到西安?我正准备问她,同行者先开了腔:“怎么不吃早饭?到西安还早呢。”不管姑娘饿不饿,吃不吃,他就给她买了一份早餐。这样一来,姑娘就只有吃下,然后有了与我们的交谈。

姑娘姓李,是西安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今年大学刚毕业,利用还没有工作的间隙,到北京游玩了几天。之所以上车后没有与我们交谈,是因为一个人外出,虽然在北京有同学接待,但回家却是单身一人,父母叮嘱过,少与陌生人接触。我们笑了,我们虽然是陌生人,但并不危险,一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所交谈的,都是不让人反感、猜疑,甚至是行为的不雅,言语的挑逗。

她的经历,都是随口说出的,看来她对我们没有了戒心。我们也没有因为她不设防了,就为所欲为,还是有一句没一句的交谈着。她只问了我们是哪里人,其余的,就没有问,我们也没有过多的介绍。她的话比较少,我想,可能是未到社会,了解不多,也许是与她性格有关。总之,我们的交谈显得很无味,很苍白,外人看来,就是一般的旅客关系。事实上,也就是旅客关系。

不知不觉间,列车到达了西安站。要下车时,她向我要了通信地址。千真万确,不是我主动给她的。我给她留下了。随后,我们就下了车,互相说了声再见,就分手了。她随着人流,消失了。

列车上的一段与陌生姑娘的交往,短暂而平淡的结束了。那时候的人们交往,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好像都是。那时,资讯不发达,人们的联系,多靠书信,电话都不方便,哪里还有手机,更遑论网络、微信之类的,加之大家都很单纯,认识了就交谈,分手了就过去,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还有联系,就通过书信或电话。友谊也好,朋友也好,都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属于慢热。真还怀念那个时代。

回到成都后,我接到她的一封信。由此开始,我与她有过八年的信件、电话、家中的交往,都是朋友间的关系,不涉私人感情。92年我到西安公干,她接待我,陪我参观陕西博物馆、寒窑等地;她结婚,到成都差验血液,我帮她联系医院;她生了小孩,我带着自己的小孩,前去祝贺。只是后来不知啥事,我与她失去了联系。

但我还是很怀念火车上的经历,更怀念与她的交往。

我所叙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这说明,我已经老了,开始怀旧了。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