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优美文章 > 哲理美文 > 正文

争强不如示弱

作者: 张勇2016/03/16哲理美文

自然界有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枝繁叶茂树木的往往结不出硕大的果实,反倒是那些看似羸弱瘦小的枝条上更容易硕果盈枝。那些冬瓜、南瓜,你看看它们的枝条,哪个都像是禁不动的,似乎风一刮就能将秧苗坠折。

当谷子青涩的时候,它们总是昂首挺胸,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可当它们成熟的时候,却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头,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折断的危险,而且还让鸟儿找不到着力点,从而保存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果实。

早在几亿年前,蜥蜴原是恐龙的同类,但是体积相差悬殊,地位也极其不同,那时整个地球的主宰就是恐龙。可是到如今恐龙灭绝了,而蜥蜴却一直存活了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竟然是:恐龙的体积过于庞大,不便保护自己,所以被自然界所淘汰;而蜥蜴小巧灵活,虽然很纤弱,却便于隐蔽自己,从而得以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

那些羸弱的身躯,虽不善于争强,却又时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强。相反的,处处展示自己的强,最容易被折磨得筋疲力尽。

一位在领导岗位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同志在退休之后曾这样总结:“我这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事事逞强。结果总是让别人过高估计了我。单位领导高估了我,尽管我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可领导仍嫌不够;亲戚、朋友高估了我,为人做事已竭尽全力,可人家还不满意;最要命的是我的对立面高估了我,本来用支手枪就能把我击毙,结果人家调来了一门大炮……”

我想,这位老领导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争强的路上他并不孤单,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止他自己发出同样的槽语。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率很高;而一个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却是万人相让,大家还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车祸率为零。这里,示弱,却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五丈原上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闭门示弱,坚守不出。诸葛亮送来女人的衣服头饰,羞辱司马懿不是男人,众将士火冒三丈,司马懿还是不战。司马懿的示弱是兵法谋略,把诸葛亮拖住耗死在了五丈原。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您仔细想过没有,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他能领导蜀国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能没有点特殊的本领吗?

刘禅的特殊本领,就是示弱,这一点颇有乃父遗风,刘备哪一次哭哭啼啼不是示弱呢?尤其是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刚说天下英雄惟老夫与使君耳,刘备那表现,戏算是做足了,如果不是恰逢其时的一声惊雷,恐怕还真骗不过曹阿瞒呢。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借此试探刘禅,刘禅听得喜笑颜开。后来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完全是一副没心没肺、苟且偷安的模样。刘禅就真的不思念蜀地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一个大半辈子生活在蜀地的刘禅来说,这不大可能。但刘禅更清楚地知道,他此时流露出的丝毫忧思无异于自取灭亡。后来投降宋朝的李后主就因为写了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换来了宋太宗的一杯毒酒。

锋芒毕露必遭人忌,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装扮起来,使世人一想到你就与某种特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忘记了你的真实形象。因为人们习惯于同情弱者,对过于完美的人和事总是心怀警戒。暴露些小缺点,出点洋相,反而可以增强你的亲和力。

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想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提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放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又将烟灰缸碰翻在地。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记者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政治家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整个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道家思想之精髓,就是四个字:示弱,处下。这是对于弱肉强食、欲望扩张之丛林法则的强有力的批判,含着无限的仁慈与大爱。示弱并不是一种无能,它是一种生存哲学,以谋东山再起的资本。刘备闻雷失箸骗过了曹操。韩熙载纵情声色避过了李煜。勾践韬光养晦忽悠了夫差。

拳头缩回来,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量;向后退两步,是为了跳得更远。“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示弱不是真正软弱,而是权宜变通之计,是为了更有利更有效的进步。示弱不是妥协倒下,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

更多哲理美文

猜你喜欢

更多哲理美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