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情感文章 > 亲情文章 > 正文

追忆母亲,寄托哀思

作者: 刘天阁2015/12/05亲情文章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朋友:

今天已是深秋,霜降将至。大家来到城郊参加我母亲、巴中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职工张仲似的追悼会,我代表我们四姊妹及全家,深表谢意,你们动了贵步了。

追思母亲的一生,翻检母亲的阅历,多少主题词在脑际中跳跃闪烁,青春、活力、勤劳、节俭、智慧、干练、坚韧、固执、病痛、瘦弱、欢笑、幸福等等。我母亲就是这样一种快乐与忧患、精力与衰惫、大爱之心与恨铁不成钢的矛盾体。她一生就是单位、家庭两条线,没有什么特殊社会交往,平凡一生、勤俭一生、奋斗一生。

她历经两个单位,经历卫生员、护理、收费挂号、消毒供应多个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卫生护理工作一丝不苟;收费财务不敢稍有懈怠;消毒供应及时安全。印象最深刻的是六O年自然灾害时期,她在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完成每个职工的种菜任务,南瓜总是比别人的大,牛皮菜总是比别人的肥厚,院长表扬,专栏上经常贴小红旗;在城关医院工作时,若干年收费挂号清楚,账目明晰,消毒高压蒸锅总是让侄儿经常免费维修,小毛病就自己鼓捣这鼓捣那,今天看来那是多么危险。

母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重情知理,碧玉小家,位列幺女,颇受娘家的宠爱;她聪慧娴淑,与人为善,颇有懿范;她做事干练,讲求完美,从不拖泥带水;她爱清洁工整,一尘不染,东西物件摆放有序;她热情好客,接济贫弱;总能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人。

她与父亲相濡以沫57年,甘苦备尝。父亲秉烛读书,她挑灯缝补,冬天备火,夏天扇凉;父亲巡回医疗在外,她须照顾4个子女的吃喝拉撒,一点马虎不得。养育子女成材有方,每当在人生关头的重大文化考试前都默默地准备最合宜的生活膳食,衣服添减;当我们每一次新的学业完成她都额手称庆,笑逐颜开。刘氏医学祖业昌盛,军功章有我母亲的一半,她以柔弱的肩背担起了兴家、发家的重任。

她也超乎寻常地坚强,自然灾害时期,物质匮乏,她总是想法以杂粮、蔬菜补充粮食,养猪种菜,每分钱用在最关键合理处。不管灾年丰年,她都做到缸里有米、罐里有油,坛里有菜,瓶里有糖,在那个年代实属不易。

她也好唠叨、时有怨言。

她埋怨父亲,常常在家中饭桌上离开,先处理好来家的患者,再回饭桌继续不无乏味的饮食;甚至还要我母亲收拾患者留下的呕吐物排泄物,而这至少贯穿了上世纪从50年代到90年代的40年间,这是今天这个年代难以理喻的。

她也埋怨父亲,离乡背井去达县工作。她当然不懂政治,也不懂圈套,只认准一个理,爷爷的事业在这里,你就该在这里。

她也唠叨、埋怨我们子女,节俭不够,布料计划的太宽敞;剩饭菜不应全倒掉;晚上睡觉太晚,影响健康,水龙头开水太大,对孙儿太严,这是她以几十年的全民观念在警示后人、教化后人。

她也埋怨众多80、90后孙儿,怎么那么多新潮观念,不吃红苕酸菜、只吃洋快餐,不饮开水只喝易拉罐,家中做饭太少,馆子就餐太多,老人家其实不认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了,但谁能不说这是一种传统美德的积淀呢?

她也常常念叨她多年的同事邻居,一个电话常使她激动半天;念叨医院运转的艰辛及院长对退休职工的关心关照;她也常常念叨她视作亲生骨肉的两个女儿,我们的理惠姐和朝贵姐,言语中不乏自豪和骄傲。

终于,雨过天晴,晚霞映照夕阳,老人迎来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她心情舒畅,锦衣玉食,几度漫步于北京天津大连等海滨城市;几度闲游在春城昆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都市成都的周边古镇大邑、街子、黄龙溪、洛带、石象湖、三星堆,她如数家珍;气都达州耍过周末;山城重庆度过中秋;金堂野生动物园她伏在孙儿背上,手机传话千里,已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

父亲走后4年,她迁居在怡河苑新居,弄草养花,享受麻柳湾河边的清新空气,赞美社会,赞美时代,赞美生活,以82岁高龄终老以告天年,福至所归。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及新老朋友。

更多亲情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亲情文章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