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大学的散文

2022/12/23经典文章

大学的散文(精选23篇)

我尊敬的陌生人

文/王泽荣

在路边,又一次与你擦肩而过。风淡了,水静了,广场鸽飞了,只有你依然如昨。你依然那么淡定,即使你没能考上大学也毫不气馁,只因你给予了父母生活的希望。

那个早晨,你本应走进考场圆自己的大学梦。但你没有,你把机会留给了妹妹,自己独自来到街头。怀着对父母和妹妹的爱,你毅然抛弃了自己的羞涩,提着蛇皮袋在那人来人往的广场捡拾矿泉水瓶。你稚气的面孔和其他几个捡拾垃圾的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有邻居认出了你,问你咋不高考,却在这里捡垃圾。邻居又问***妈的病咋样了,你不语,只是默默地流泪。这个邻居塞给你100元现金,摇摇头走了。

妹妹来了,哭着喊:“姐姐,我不去考了!”原本安静的你突然冲上前,对妹妹吼道:“下午接着去考!不考大学你能干啥?”你把妹妹劝回家,自己却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只希望在这里捡拾垃圾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能治好你母亲的病,能让妹妹上大学……

目睹这一切,我在想,是什么原因让你放下学业,放下少女的矜持,选择在人来人往的广场捡拾垃圾?

沉思良久,我得出一个结论——爱!对家人无私的爱!

我尊敬你,不为别的,只为我觉得你是个充满爱心的人。

两地情

文/翟冬梅

天已经阴沉了多日,傍晚时分又下起了雪。晚上10时许,打电话给在西安上大学的女儿,你那里下雪了吗?

自从女儿上大学后,每晚通电话是我们之间不变的约定。当她在另一个城市的学习与生活,透过兴奋的声音传过来时,我的心中会升腾起幸福的满足感。对于上大学前从未独立生活过的女儿,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新生活,让我由衷欣慰。

挂断电话后,在手机上朋友的空间里看到一篇关于雪的文章《两地雪飘》。他文中所指的两地是中原和东北,他的女儿在哈尔滨上大学。当我们还置身在中原的艳阳里,哈尔滨就下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随着2000多公里外的冰城降雪,他的内心也由晴朗的艳阳天顿时变得大雪纷纷了。

朋友在文章里最后写道,走在大雪飞舞的天空下,身上仿佛披着中原和冰城两地的雪花,感觉像是和女儿一起走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里。因为有了亲情的牵挂,无论是冰城的女儿还是中原的父亲,心里始终都是四季如春般的温暖。

文章写得很动情,不由使我想起去年送女儿去西安上大学时的情景。由于自己是在焦作师范上的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的小县城里工作,在不甘与无奈中度过许多单调和乏味的时光,内心时常有种打发日子、虚度光阴的负罪感。因而对于女儿去外地读书一直很支持和有心理准备的。可能是和女儿从内心深处都志向高远的缘故吧,从陪着女儿办理入学手续到最后一天的分离,我们都没有哭。

有人说,远方的游子就像是母亲放飞的风筝一样。这比喻倒还算贴切,手机电波就是这根无形的风筝线。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就像雏鸟丰翼后要飞向天空一样。

帮孩子插上翅膀,让他们能飞多远就飞多远吧。生命总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活下去,总是先由年长的一代去咀嚼这苦涩而幸福的离别滋味。

从去年开始,我就关注起西安这座原本陌生城市的天气预报了,因为想着在西安上学的女儿每天的生活。

其实,西安并不算远,有了亲情的牵挂,这点距离更不算什么了。

我的老年大学生活

文/杜连明

读书使人明理增智,与圣人为友,与高人对话,不亦乐乎!

我读书是为了圆儿时的大学梦。儿时,家里穷,读不起书。然而光阴似箭,当我有时间、有能力读书时,我已由少女变成了奶奶,我也从偏僻的小山村搬到了南充城。儿女都在工作,每当闲暇之时,我就读读书,看看报。但儿时的读书梦,总在我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起老年大学的事儿,我心动了。然而却听到不少反对声,人都老了,还去上什么大学,又不拿文凭,得奖金,何必自找苦头吃?

然而,我却高高兴兴地到老年大学报了名,参加了“诗词班”的学习。学校专门为我们老年朋友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老年朋友们便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去选择,弥补自己在生活中的缺项。比如我以前不会使用电脑,我就选择“电脑班”。老年大学可好啦,有辅导老师专门为我们讲授课程,手把手教我们学习。老年大学就是我们的家,我把上老年大学看作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不认老,不服老,我要把儿时丢失了的时光追回来!

时光一天天过去,我的知识也一天天增长。我用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烹调技术,给家人做出了可口的三鲜汤,一家老小吃得有滋有味;我用在“电脑班”里学到的知识,不时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子们发短讯,送上祝福和平安,表达奶奶对儿孙们的想念。我还把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保健知识教给邻里,大家都夸我是热心肠人,是“百事通”。渐渐,和我一起到老年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还被评上了“模范学员”,我学写的诗词也常常在校刊上发表,还被省市老干局评选为“最佳”学员。

致青春,观后感

文/山一方

很张扬的开场,有苦有甜,虽然有些戏剧的不真实,但毕竟是缩影,也可能发生。 重点不在这,而在快结束的时候 那些谜团的解开。

如果从其中的友情上来看,大学里就不再像是高中初中,不是所有人在一起打打闹闹,可能在大学里毕业了,有的人可能连自己班的人的名字和样子还对不上号,但不是本班的认识了不少,还有一些学哥学姐们。但舍友一定让你的大学生活难忘,他们可能在毕业后天南海北,但如果有困难了,只用一个电话。当然也不止是舍友,对门的临着的都可以。这几年毕竟是在一起生活,一起经历着从高中出来初步进入一个小社会的变化。

其实友情在这里没有什么多说的,兄弟、姐妹,永恒的友谊地久天长,由于彼此间非常熟悉,而又有一定的生活距离,所以变得倍加珍贵。好的友情经得住时间的打磨,即使相隔多年未曾见面,见面后便相邀到家里吃饭, 也不会有什么拘谨,畅所欲言什么玩笑都敢开。因为很单纯,因为没有杂质,所以很美。

致青春,既然是青春,必然少不了爱情,但这貌似也分多种。如果我爱你,你知道与你不知道是两个回事,我爱你,你爱不爱我又是一回事。有些爱情变得现实,这就开始有杂质,变的不同。有个小玩笑,小学的爱情死于换座位,初中的爱情死于换班,高中的爱情死于高考。而大学的爱情原因就多了 ,时间多了,可以经常在一起,彼此间逐渐熟悉,到非常了解,但很多却是从一开始的我要给你幸福变成祝你幸福。可能是莫名其妙的分手,也可能是感觉到彼此不适应,或者是很累,又或者是大四分手季各奔东西。

但不乏甜蜜、美好。也许这是进入社会后最美的回忆了,也许有一点心酸,但彼此都记得那些岁月。大学里,还是去恋爱一场的好,也许到工作的时候,在没结婚之前,很可能找不到一个愿意将自己的爱完全付出的,那时候都会有所比较,我付出多少,他又是多少,或者等待他不付出,我也不付出。最主要的是,那时候的我们工作了,便是生活,便要结婚生子,完成父母的愿望,过安定的生活。

海贼王里的黑胡子曾经说过:“人的梦想是不会终止的!”,但很多人的梦已经没了,而大学又是一个谈梦的最好的地方,而也是一个选择的地方。 不论结果如何,我认为的只有一点,我会去考虑,哪一个选择不会让我后悔,不会让我遗憾,而不是怎么做,可以让我的利益最大化。我宁可笑着捡一粒芝麻,也不愿哭着抱一个西瓜。

未曾进过社会,也未曾经历过现实会将人打磨成什么样子,只知道对于很多人,现实没有改变友谊,但爱情成为了记忆,梦想成了泡影。 所有的分别,即使是生离死别,也会在心中留下烙印。

青春,永垂不朽,也许懂了,也许只是知道了一部分,我的这部分的理解,在于一直拥有着友情、爱情、梦想的人们,这些人的青春,不会停息。这里的爱情哪怕是对爱情的向往,敢爱,即使没有拥有,但非自暴自弃,等待安排;梦想也不是单单的有一个梦想,而是有一个追梦的心。

我的大学

文/石子

1981年高中毕业,为我留下终身遗憾。

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考上大学呵,我对远方充满了特别的期待。我们村子里,前两年已经考上了两位大学生,一位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一位考取了四川石油学院。他们仅仅比我大2岁,高我两个年级,并且我都认识,和我姐姐是同学。一想起他们在遥远的大城市学习,一想起大学校园的神圣和美好,我对远方的城市和大学校园就无限憧憬和神往。

其实,我对考上大学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初中毕业中考时就超过中专录取分数线20分,由于未满十五岁年龄太小的缘故,于是才上了高中。初中就考上中专的三位同学,她们都在附近的几个县城读书,我私下里认为,她们始终都没能走出家门。对于她们读中专,我还有些瞧不起,觉得没有到过远方的大城市读书,就等于没有考上学校。于是,我以为,自己多读了两年的高中,肯定应该比初中的那些同学强,应该到远方去读大学。

读高中时,自己读的是特班,教我们班的,都是学校最好的老师,同一个班的同学,也互相竞争,每个同学对前途都充满了希望。那时,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在学校排名,也就三四十位,要知道,全年级是八个班哟,其中还有两个是复习班哈。虽然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我也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学生”。再加上老师经常鼓励,我更加信心十足。

高考,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平时学习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大多考取了理想的院校,就我不争气,仅仅上了个中专分数线。要知道,我高考填报志愿,我从重点大学到大专,都填报的是医学院校。就连中专,也填报了卫生学校。我立志学医。然而,班主任老师看了我们填报的志愿后,说,我们填一个师范学校,增加一些保险系数。这样,我最后一个志愿才填报了大足师范。而那年,师范学校提前录取,我考的那点分数,便只能拿到大足师范的录取通知书了。

在大足读师范的时候,我和很多考上大学的同学都保持了书信往来,我特别羡慕他们,希望自己和他们的交往中,能感受一些大学生活的气息。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还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

师范毕业,总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当时,读大学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重新考大学,这需要有五年以上的工龄。还有一条路就是参加函授学习和离职进修。不过,当时自己教小学,小学教师是没有资格考函授或离职进修的,此条道路也被堵死。

稀里糊涂混了一段日子。之后,1984年,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百般无奈之下,我参加了自考,这虽是“杂牌”大学,在世人口中,也叫“野鸡”大学,但学习的机会就在眼前,自己岂能白白放过?于是,我参加了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是四川师范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自考是一件艰辛的事情,特别是自考制度才建立之初,没有辅导教师,没有考试大纲,有时连必读教材也买不到,只能到大学去借阅,一切全凭自己瞎摸乱撞。而且,自考之初的合格率非常低,仅仅百分之三十左右。因此,参加自考,若没有一股子狠劲,没有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是走不过那一片“沼泽地”的。

这以后的日子,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卖劲的日子。在乡村小学教书,一切都靠自己。常常因为看书,将饭菜煮糊;常常因为看书看到兴头上,忘了煮饭吃;常常因为一边看书一边吃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钟点。谈恋爱了,女友在十余里路之外的小镇上,我便手捧一本书,边走边看,两个小时之后到了女友家,书也看了十数页或数十页。最记得的是暮春初夏时节,下午放学之后,自己带上几本书,来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满坡的胡豆花开了,菜子花黄了,麦苗儿抽穗灌浆了。自己或坐于石头之上,或漫步于土埂之间,嗅着清新的气息,披着灿烂的晚霞,望着葱茏的原野,思索深刻的问题,诵读优美的诗章,默记复杂的道理,那景致,摄影师见了,定会怦然心动。现在想来,有那种学习的劲头,有那样的学习环境,何愁学不好知识呢?

1986年,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望着那一本红色金丝绒的毕业证,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连大学校园的门也没有进过,这算是读了大学么?真正的大学生活就像一片红霞,不停地诱惑着我。虽然,当时的自己也有些风光:自己是第一批自考毕业的学生,全县只有3个毕业生,另外两人是党政干部专修班的,且都是参军的时候在其他省市开始考试。当时,真正的自考毕业生,就我一个,而且,我十余门课程,没有一门重考过,全都一次性过关,有些课程,还得了八十几分的高分。毕业的时候,县政府专门为我们开座谈会,副县长孙振琴参加,而我由于得到通知时间太晚,赶到县政府时,座谈会刚刚结束。不过,孙县长还是把纪念品、奖金颁发给了我。从孙县长手中接过奖品《中华大字典》和200元奖金,自己感觉十分荣耀。

1988年开始,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自考,1991年年底毕业。当然,我同样是第一批自考本科毕业的学生,当时,全省只有54个第一批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生,而重庆市,仅仅8个。这之间,我有幸到了四川师范大学去参加毕业综合考试及毕业论文写作。倘佯在大学的校园,听天之骄子们谈笑风生,看天之骄子们坐在教室里听教授侃侃而谈,同天之骄子们一道挤伙食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点真正的大学生生活气息,心中多年的渴望也似乎得到一丝慰藉。

当然,有了自学考试扎实的文学功底,自己也尝试着写一些分行不分行的文字,先后有了散文集《花醉雨》、诗集《一地阳光》《风中的蓝》问世,了解了自己工作之后的作家梦、诗人梦。而且,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自己后来从事行政工作,得心应手,逐步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这些,全是自学考试带来的“额外收益”。

今生未能真正进入大学学习,令人遗憾。但我也不后悔自己参加的自考,自考磨练出我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有了它,我相信,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自己能越过重重关山。

找工作

文/刘卫

当年上高中分班时,侄女小慧文理成绩均平平常常,小弟特设了一顿家宴,征求全家人的意见。

在县教委当副主任的姐夫拍着胸保证:“叫小慧读文科吧!报现代汉语。我有个老同事被调到省重点中学当副校长。等小慧学成了,我跟他打个招呼,不说当有编制的老师,做个合同工老师还是可以的。以后做满五年,再转为编制。”

有了姐夫的话垫底,小弟就把小慧往这个方向培养。有熟人,毕业即就业,该多好。于是,在高中分科时,小慧选读文科。高考后,按其分数只能上“三本”。再次跟姐夫确认,他那话还算数,又把现代汉语报成第一志愿。经过四年的苦读,小慧终于拿到了大学文凭。

等小弟专程拜访姐夫,请其出山找人,可他苦着脸说:“哎呀,真是不巧,老同事刚刚办了退休手续,说话不顶用呀!现在重点中学也是‘逢进必考’,而且起码要是211院校的文凭呀!小慧连公聘的报名资格都没有。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小弟气鼓鼓地回来,当时憋着没发火。预约的就业门被堵死了,这不是害了娃嘛!

毕业至今,已经快满两年,小慧换了七八份工作,当过网络编辑,出过企业内刊,在一家教育机构辅导过小学生的作文,还写过地产广告……前不久,我去小弟家玩,小慧又失业了。大学专业学“夹生”了,她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职业定位。小弟感叹:错一步连环错。这年头,亲戚熟人不一定靠得住。读个水货大学,还不如上职业学院掌握一项具体技能,就业来得更实在啊!

报到后的第一课

文/郭华悦

对我来说,每次到新学校后,最关心的不是上课,而是认路。

小学毕业后,我到县城接着上中学。那所中学,其实并不大,但教学楼错综复杂,对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顿时觉得犹如入了迷宫。报到那天,一切收拾妥当后,我到附近的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哪知,回到了学校,却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宿舍楼。

后来,还是拨打了班主任的电话,这才解决了这个难题。那晚,亲切的班主任带着我,逛遍了校园,为我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二天,没有正式上课,我便趁着这个机会,好好认了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路。后来,总算没再出过类似的洋相。

上了大学后,类似的“杯具”再次发生。报到前,父母本来不放心,要跟着我去学校。可一来路途远,对于晕车的父母来说,这实在是苦差事;二来,我也想借此机会证明,我已经长大成人了。于是,我坚决要求,要一个人去大学报到。

这次,尽管吸取了教训,但大学的校园和中学毕竟不同。报到时,有师兄带路,总算顺利找到了宿舍楼。可早上安顿好,到食堂吃过午饭后,却整整花了一个小时,我才找到回宿舍的路。之后的几天,趁着还没上课,我抓紧时间认路,把学校里的建筑都认了个遍。这个过程,花了我两三天的时间,才不用担心迷路的问题。

本科毕业后,我放弃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自己联系导师,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当然,尽管我早已不是路痴,也在复试的时候对学校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真的报到后,却还是花了些时间,才渐渐熟悉了新的校园。

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尽管已远离了校园,也不用再为报到后的认路而伤脑筋,但每次想起那些报到的趣事,心里还是不禁怀念起渐行渐远的校园时光。

爱是成全

文/纪广洋

沉溺在她的笑靥,像沐入茶香浓郁的杯盏;似跌进清幽的深潭,在她眸子里浮旋。他赴约坐定,心慌,气短。

豪宅阔院像袖珍公园,闺帏绮幔富贵尽显。她泪痕斑斑,打开细瓷电香炉,纤手轻舀龙涎;她秋波潋滟,又摆弄玻璃小炉架,把淡蓝的茶蜡点燃。馨香氤氲弥散,茶色渐渐明酽。她起坐款款,衣裙柔艳间粉胸玉腿忽隐乍现。

她是他的初恋。中学日记上他就写到:多想不顾一切地举步她的心坎,她沉默的唇却又像迷宫的门扇。大学毕业后,她却成了富豪的新欢。

香氛驱散着他脑际的懑怨,芳茗温润着他心底的苦寒。

他呷口热茶:“你家飞机我已装上遥控炸弹。不过,我此刻想通了,爱是成全,他此行平安。”

“他这次是出逃,带着新欢和巨款。”她忽又泪水涟涟。

傻子的爱情

文/子羊

上班路上,我总能瞅见一个二十来岁的傻子,在大街上悠闲自在地晃悠。他无所事事,天真无邪,每天只知道拿着钞票,窜到附近的商店买零食。遇到路人故意挑逗他,嗨,把好吃的给我吧。他喜笑颜开,落落大方地将攥紧的零食,立即塞到人家手里,你吃吧。路人又说,你吃吧,我不吃。

据说,他父亲常年经商,麾下有两家公司,家财万贯。但老天不遂人愿,膝下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是个弱智。他的父母怎能不伤心欲绝?父母试图将他培养成才,就像指挥家舟舟,在某个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们失望了,这个儿子实在不争气。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每天所做的事,依然只是拿着钞票,钻进街上的商店买零食,然后,一个人在大街上晃悠。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

他脸上始终笑逐颜开,没有忧愁,没有悲伤。他的父母却是愁肠百结,心想,儿子以后的人生路该如何走?他们要不在了,儿子将何去何从?他们苦思冥想,决定给他找个媳妇。他们托人找寻的姑娘,来自偏僻落后的老山区,家里穷困潦倒。父母是安分守已的农民,一辈子在地里刨食。她步入校园,一路走来,学习成绩斐然。因为家里没钱,膝下又有弟妹。她不得已,忍痛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把机会让给自己唯一的弟弟。家里依然拮据,眼看弟弟就要因为贫困辍学,而自己的父母又无能为力。她欲哭无泪。此时,有人说媒,将她说给傻子。她内心掀起狂涛骇浪,再三考虑,打算嫁给他。不过,她有个条件,男方家必须供自己的弟弟顺利读完大学。她热泪盈眶,这个抉择,深深震憾了父母和弟弟。弟弟泣不成声,姐,你不嫁,不要为了我毁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我宁愿不上大学。她哭哭啼啼,你是咱们家唯一的希望。如果你不读大学,爸,妈和我是不会幸福的。只要你上了大学,姐就是再苦,再难,心里也是高兴的。弟弟跪在她的面前,哽咽,姐,我对不起你!弟弟背起背包,抽抽泣泣踏上大学路,一步不回头地走了。

她心里不痛快,仍然强作笑颜,看着傻笑的丈夫天天在自己身边晃荡,心想,以后,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兄弟看吧。人到底是情感动物,时间久了,他俩也有了感情。男人虽说是弱智,但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从不会耍心眼,一心一意地对她。一到吃饭,他就疯疯癫癫地跑过来,拉着她的手,拽到桌子跟前。有时,他跑进超市,捧出一大堆零食,往她怀里塞,姐姐,你吃。她吞吞吐吐,一再推辞。他二话不说,将食品袋打开,倒在她的手上。夜里,他嘿嘿笑着,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将她的两只脚拖入水里。她心里温暖如春,他俩的感情日渐加深,但终究是亲情,不是爱情。

火红的太阳,光芒万丈。他拉着她的手,到广场放风筝。微风吹拂,她攥着线团,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高,最后只看见湛蓝的天空有一个黑点在晃动。他跟在她身后,跑啊,跳啊,姐姐,你看!姐姐,你看!她回头看看他,会心一笑。他其实不傻,下棋有点天分。他下棋是高手,附近没有人能下得过他。俩人没事的时候,也常在家下象棋。他赢的时候,拍着小手,嗷嗷直叫,还用小手轻轻刮她的鼻子。

一晃四年过去了。弟弟大学毕业,在外企找到了工作。他风尘仆仆跑来,找到姐姐,劝她离开这里,寻找自己的幸福。姐姐犹豫不决,你大学毕业,刚刚可以自立,我就抛弃他,这不太好吧。弟弟说,你在他家四年,也有付出。我们没有亏欠。你还年轻,应该寻找自己的幸福。在弟弟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她动了心思。有一天,他的父母正坐在家里看电视。她涨红着脸说道,我到超市去一趟。他父母没有觉察出不妥,你去吧。她匆匆走出家门,中途又返回,溜到卧室。他已经熟睡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前,伏身轻轻一吻,泪如雨下。她呆呆地站了几分钟,转身又冲出家门。她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他醒了,不见了她,歇斯底里狂吼,疯疯癫癫往外跑,姐姐,你在哪里?你快回来!可是她再也听不到了。

如今落个人财两空,父母整日以泪洗面,彻底断了这个念头。清晨,他从床上爬起来,揉揉醒松的双眼。母亲走到他身边,面向窗外,你看,太阳出来了,天亮了。母亲笑了,他哭了。

重庆丰采

文/和晓曦

对于我们狂放不羁的射手座来说,给我们一个“旅行者”的称谓是再好不过的了。在这一个狂热、短促的暑假里发生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射手座的本色出演——旅行。

8月11日上午10点,一辆从丽江直达重庆的飞机似一颗流星飞向天边,然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我呢,正坐在这架飞机上。第一次坐飞机,让我异常地兴奋与激动。我从机窗看向外面的云海,觉得自己像极了孙大圣,腾云驾雾在天地之间。而我的心呢,早已飞向了重庆,引发了无数的遐想,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经过一个小时半的飞行,飞机开始降落。渐渐地,重庆离我们越来越近。从机窗向下看,重庆似乎是一个人间天堂,云雾缭绕,白茫茫的一片。整个重庆被白雾笼罩,若隐若现,仿佛在与我们施障眼法,真不愧是我国的“雾都”。

出了飞机场,重庆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就是“热”!一股股热浪排山倒海似的向我们袭来。我们就像是被蒸在笼子里的小笼包。我们不禁感叹到“四大火炉之一”果然名为虚传。

重庆是一座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在重庆有两座知名的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此次我们参观了西南大学。西南大学那是相当的壮观,一进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就围绕着我们。就因为这样一个瑰丽的知识殿堂,不知每年有多少才子从这所学校踏入社会。西南大学像一个原始森林。校园内的树木浓绿葱郁,枝繁叶茂,形成了一条林荫大道。使我感到知识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整个西南大学都枝繁叶茂,绿树长青。

重庆还是一座有着红色历史的城市。我们在重庆参观了红色革命纪念区——渣宰洞和白公馆。那里有无数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可爱的小萝卜头,勇敢坚强的江姐……正是他们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与鲜血,我们才有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游览后我更多的是惋惜,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说到重庆,当然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长江与嘉陵江。这两条江孕育了重庆这座美丽的城市。晚上,我们坐在游轮上观览重庆,条条道路云彩飞舞。远远望去,高楼上的霓虹灯像花儿一样,在黑漆漆的夜晚盛开,一闪一闪的,漂亮极了,像点点繁星,彩灯长似线,弯似蛇,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波光粼粼的两江水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川流不息的银河,这真是水上水下一座城呀!长江大桥,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像一根根天柱。两旁的路灯排着整齐的队伍,像一个个士兵保卫着行人的安全。重庆的夜景华丽而不失内涵,它的风采令人折服。

此次的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重庆的风采,而且让我体会到了书香的气息和历史的意义。给我的假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绕不过的“家”

文/罗从政

西安城是位经历过沧桑的老人,这是我没有到西安之前,历史课本告诉我的。从那时起,我为自己的省城,承载着华夏文明最厚重的历史片段,自豪不已。

终于走进了西安,走进了我心中的圣地。那是我考上大学那年,包里装着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因为有过复读,早一年走进象牙塔,在西安上大学的高中朋友,早已对西安的角角落落,熟记于心。我问前来接我的同学,西安好吗?他们没有给我直白的答案,只说,你在这玩几天,就知道好不好了。我听得一头雾水。

那天,在同学的陪伴下,我们去了大雁塔、钟楼、曲江公园、古城墙、长安区的很多大学校园,还有很多条有名字或无名字的街道。坐在从西安开往东北的火车上,我开始盘点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或者说是用先前的书本知识或想象,与眼前的观感相互比照。好久好久,我得不出结论。西安古老而高耸的大雁塔、挺立而坚固的老城墙、让人心动而镇定沉默的大钟,就连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子,还有很多富有文化韵味的街道,他们似乎在昭示着一段远去的文明,又似在映衬着历史课本上的诉说。然而,我同时还看到,那些繁华的商业街,那些熙攘的人群,还有张扬着青春气息的大学校园,它们似乎向我展现着另一个西安,一个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都市。

当我还没有对西安这座城,得出一个准确的论断时,我又一次来到了西安。那是从东北返乡,回陕南的家过年。第一次的往返让我明白,西安成了我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怎么也绕不过的一座城。因为车程,家和学校间的穿梭,必须要在某个中转城市换车,西安的“天时地利人和”,当然成了首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已经在大学受了半年熏陶的我,再次走进西安,感觉一切都变了!在古老的城墙下,我似乎闻到了历史的气息;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院,似乎听到了争夺龙椅时互相厮杀的声音;陶醉在大雁塔美妙的音乐喷泉下,我似乎回到了盛唐的芙蓉园;走进琳琅满目的赛格电脑城,我似乎走进了北京中关村……

尽管已经是第二次来西安,尽管与第一次到西安感觉完全不同,但我还是对西安没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印象,也无法得出一个富有个人情感的总结。离开了西安,我的心中又想着西安,想着口感醇厚的肉夹馍,想着具有浑厚味道的西安建筑,想着有过生命交集的兄弟好友;西安,就这样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当秦岭南侧,早春的暖风吹来,我背着包又一次北上了,第一站是西安。

当北国的盛夏,凉爽得如同南国的金秋时节,我又坐上了返家的列车,下一站仍然是西安。

当东北学校的呼唤,让我不得不告别父老乡亲,离开家乡返校时,第一站还是西安。

当北方的严寒,冻得我瑟瑟发抖时,我匆忙钻进火车归来,下一站更是西安。

绕不过的西安,越不过的省城,成了我旅途的必经之地,西安的风景成了我征程上的一个片段。

如此反复地在西安中转停留,渐渐地,我似乎懂得了西安的丁点。这时,我也喜欢上了在钟楼下静静地仰望和倾听,也时常游弋并沉醉在大雁塔广场,享受那音乐喷泉带来的快乐,每次也不忘登上高高的城墙迎风漫步,举目欣赏城墙内外的变迁和风光,那城墙根下的秦腔吼唱声亦随风来,让人感到了秦人的豪爽与侠气。同时,我也开始喜欢西安的物件了,比如,我会给远在东北学校里的好友,带件西安特有的仿古玩三角铜酒杯、手写折扇,或者兵马俑泥人等等,它们都附上我的祝福,走向了远方。至今,我的书桌上,还放着一个在西安某条街上买的那个黑乎乎的埙,有友人多次索要,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割爱。我说,哪怕下次再给你带,我自己必须留一个西安带过来的“印记”。当然,我不会吹埙,只因为是来自我的省城西安,使它变得珍贵起来,始终占据着我书桌重要的位置。

是的,留着一个埙,就是在我心中放着一座城。

今天,西安没有我的家,它只是我回家、返校的旅途中绕不过的一个中转站。然而,我却偏偏喜欢在这里下车停留,它已成为我生命旅途中一个温暖而又有味道的“家”。

书包里的世界

文/王文静

新包包里因为老装书,带子很快坠折了。忙,顾不上修,换了孩子淘汰下来的双肩背包。书包装书,真好。

每日像个中学生,把双肩包单肩背上,里面有我的教科书参考书还有备课本。当然也少不了我平时的阅读之书,古典诗词,诗歌散文小说画册,交叉着往里装,今天拿出这本,装上那本;明天抽出书架上的某一本,把读过的再替换下来。

忽然有一天,剪了发型,穿了件靓丽衣裳,四十几岁,背后有年轻人喊我姐姐。我回过头来,年轻女孩,捂嘴一乐。我嘿嘿一笑,说明了:“还是喊我阿姨的好。书包年轻,我不年轻。”

书包有书,书中有世界,笔下有了更多的风景。人有耳,书有声:“慢慢走啊,别忘了欣赏,让灵魂跟上脚步。”书里老有个声音,在不停地与我对话。书包里老有个梦想,在心的花园里,芬芳绽放。

总也忘不了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和我同名,也叫静的女孩儿,我们俩说是师生,不如说是书香姐妹。我在乡村小学校教书,她在附近乡村中学读初中,我俩都不漂亮,矮矮壮壮,不被人欣赏。但同样喜欢书,喜欢躲在角落了,沉迷书中世界。她学习成绩实在地好,学校里老拿第一,只是因为家贫,哥哥有癫痫顽疾,弟弟调皮顽劣,母亲又有哮喘,是个药罐子,唯有父亲,是瓦匠,拼了命地赚钱养家。

九十年代初,女孩子读到初中毕业那年,家里盖新房,欠了一堆账,父母决定让她读中等师范,尽快就业,做个能端铁饭碗的小学教师,也尽早帮衬点家里。女孩不甘心,一心想上高中,读大学,深造。她满腹的心事说给我,我倔强兴起,想帮她实现大学梦。

那年六月,下了班,背着书包,往她家跑,不停地给她父母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半个月下来都没说动那泥瓦匠。女孩的父亲说,家里得有人帮我,不然欠账咋能还清?女孩和我偷偷约定,三年高中,下苦功夫,拿下大学录取通知书,走绿色通道,勤工俭学,替父母分担家里的责任。我对泥瓦匠说:“咱们赌一把,你放孩子去读大学,她帮弟弟娶妻。行不行?”小儿子是他的心头肉,能帮小弟弟娶妻,泥瓦匠再高兴不过。

后来,我到了古城保定,结婚生女,继续教书,渐渐与女孩失了消息。多方打听,我知道她如愿以偿,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到底在哪个城市读书,我却不知道。我特别想知道女孩子到底怎样了?上天帮我,给了我与她突然相逢的机会。

那天,我和先生在古城一所大学门口公交站牌处等车。车停了,从中间的车门口,走下的一个大学女生,在我先生喊我名字时,她突然回过头来,大声喊:“静姐,真是你呀,咱们终于又见面了,多幸运呀!”

是她,当年的那个女孩,瘦了高了皮肤白皙了,朴素的衣着,却掩盖不住他一脸灿烂的笑容。女孩说:“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秀,我直接被保送研究生,研究生也快要毕业了,学校已经决定留校任教,做大学老师。”她还说:“就像当年许诺爹妈的,在勤工俭学,做了好几份的英语家教。我在努力,我负责妈妈的医药费,弟弟的娶妻费用我也承担一部分,不光我自己,还有他哦!”我看见他身旁一个朴素帅气的大男生。

在我和女孩分手的时候,我又看见了它,我当年送给她,如今早已经旧得发白的双肩包。我说:“妹妹,这书包可以淘汰了,包包要配得上你女大学生的身份哦!”“姐姐,我不在乎,我记得你当年对我说的:‘书包有书,书中有世界,人生才会有更多的风景。书包里有个梦想,在心的花园里,总一天会芬芳绽放。’”

青春的印记

文/叶之秋

转眼已是深秋,伴着丝丝凉意,有种入冬的感觉!秋天以它独有的云淡风轻,描绘了草木多彩的颜色,净化了河水的清澈见底,营造了远方村庄山峦的萧索。

秋天是路边枯黄的小草,在清晨的雨露中依然蓬勃生机不肯褪色。树叶由浅绿变枯黄,仿佛在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色彩画展,各种意象派风格纷纷亮相。美不胜收,五彩斑斓。徜徉于一片树林,风吹过片片树叶飘落一地宛如精灵般,幻化成神奇参差不齐的散落了一地,这是一种精致的美。难道不觉得很像一幅风景画吗?这才是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所呈现出的惊喜,总是令人意想不到。四季变换,几度轮回,没有停留和迟疑。总是不停止,永远在行进的路上。

因为年轻,充满激情和热血,无论做什么都信心满满,毫无顾虑。不管前方充满多少未知,雷厉风行的去闯,特别是面对贫困落后的生活压力,激起他们高昂的斗志。过早的知道了为了生计必须敢想敢干敢牺牲。一门心思多挣钱,才能供得起年幼的弟弟妹妹上学。才能给本该家徒四壁的现状带来转机。虽然80后很大一部分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一只脚迈进了大门,另一只脚还在外面。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完成学业,都不必遗憾,因为现实窘迫。长期的贫穷迫使农村的孩子必须选择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二十年前农村孩子辍学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不会有人觉得可惜,好好的放着书不读!更不会责备他们不务正业,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匆匆辍学。结婚的新房是借钱盖起来的,债务都靠父母来还,单单几亩地一年的收成也是寥寥无几,杯水车薪。在这样的窘迫环境下,唯有另寻出路,才能看到希望。这也是另一种奋发向上,不困顿于现状,寻求突破。后来听说那一批九十年代过早辍学外出务工的人,有的成了万元户,有的开公司当了老板,有的定居外地。

考上大学是许多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上大学是一条光明大道,是人生的转折点,改变人的命运轨迹,许多人经历磨难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个出路!谁不愿意上大学呢?但凡心中向往大学梦的人,都无比期盼有朝一日进入最高学府就读。流连于花园式校区,建筑风格或古典或现代,偌大的图书馆好似藏经阁引人入胜,半圆形阶梯式教室,宏伟的活动礼堂,都令人心驰神往。但命运多舛,等不及完成学业。他们怀着对亲人深深地恋恋不舍,背起行囊走向远方。曾经的离别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多么迷惘多么心伤。过去就是过去,不会重演,80后是背负着同时期太多的责任、压力的一代,不甘平庸,自立自强。牢记亲人的嘱托,收拾起沉甸甸寄予爱的包裹,踏上征程。十几岁忍受背井离乡的痛苦,这应该会成为他们心底一辈子的烙印。除了表示敬佩,我无法形容此时对他们牺牲精神的看法。他们是真正的勇者,敢于挑战,直面困难。因为心疼父母的艰辛,因为要实现梦想,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活着的意义,就是减轻家庭负担,让家人生活的更好。

人生几个秋,光阴最难留。趁年轻追逐梦想,勇于挑战,不怕失败越挫越勇。即使摔倒了也是历练,即使一无所获也是奋斗过,流泪过,骄傲过。年轻的时候,不做些疯狂的事,枉为青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探索,十分顽强!年轻是探索者的代名词,是不断追求进步的同义词。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社会潮流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会随着市场趋势而变化。就像韩国服饰装扮,在中国市场几十年不过时,大街上随处可见时尚的装扮,搞怪的装束,似乎这就是潮流。大妈们的广场舞,舞出了年轻,舞出了精彩人生。也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特征之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向上向好。消防战士舍身救人,灵车经过沿线街道挤满了群众,只为送英雄一程;水灾来袭,年轻的村民把生的希望给了年老体弱者,任洪水围困;有人拾到钱包,怕失主着急,呆在原地等到天黑;国庆节那会,人们自发的到广场欢唱赞颂祖国的歌曲,举办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大街小巷挂满了国旗。身为中华儿女,想想都热泪盈眶!

哦,早熟而又倔强的80后!

走在大学路上

文/周田天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大学生活的渴望,我即将步入大学——这个梦想与现实交接的地方。多少次在梦中和心仪的大学牵手,多少次我问自己要怎样走过大学的路?站在崭新的人生起点,站在青春的起跑线上,我充满幻想与希冀。我将带着勃发的活力走进大学,希望走得充实,走得有意义,走得意气风发。

走在大学路上,求知为首。苦闷的高中生活,使我们误以为在大学里尽可以放下学业,投己所好。其实不然。胡适先生曾说过:“学问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摧毁了自己。”着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钱伟长老先生坚持“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他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64岁学计算机,一生都在求知。正是这样不断学习的精神让他成为着名的“三钱”之一,为我国的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学,自由的学术天堂,给予我们宝贵的光阴,求真、求善、求美需要靠自己去努力。

走在大学路上,须坚定信念。飞人刘翔在奥运会的退赛让人们感到遗憾,很多人说,对于一个跨栏运动员而言,跟腱的伤是致命的。然而刘翔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恢复,训练,终于在201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银牌,重回110米栏的世界一流水平,让国人为之自豪。走在大学路上,追求真善美的同时,最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信念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勇往直前。

走在大学路上,得认知自我。人的一生都在围绕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命题展开,这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如何选择,不管经历什么,请别逃避,勇于面对自己,正视失败与挫折。巴尔扎克曾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生活中挫折与伤痛常在,痛定思痛,失意后的天空依旧湛蓝,挫折后的阳光依旧闪耀。正视挫折、认知自我,才能走向终极欢乐。

求知为首,坚定信念,认知自我,这样走在大学路上,方能淡然一笑、内心满满。

理想的房子

文/冯唐

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要有十个要素。

第一,房间面积要小。一卧,最多两卧,多出来的一个卧房当客房,或者等小孩儿长到青春期要求自己睡时用,或者偶尔夫妻吵架需要分房睡时用。每个卧房不超过十平方米,乾隆帝的卧房也不过十来平方米,平常人王气更弱,不僭越。卧室里最好有大些的衣橱,常穿的衣服可以挂起来,旅行箱也可以藏到视线之外。一厨。如今的女性追求平等,做完饭不洗碗,所以要有洗碗机。要有烤箱,不做饭的时候可以烤鸡翅和羊肉。一起居室。一桌,六到十把椅子,吃饭、喝茶、看书、写作都有地方了。最好有个真壁炉,天冷的时候点起一把火,心里就踏实了。最好再有个宽大的单人真皮沙发,中饭之后,瘫在里面看书,被书困倒,被夕阳晒醒,午睡前看的内容都记到脑子里了。这样算下来,一百平方米足够了。如果嫌小,想想,多出来的面积和房间你一年也去不了几次;想想,面积小,好打扫。如果还嫌小,就减东西,一年以上没碰过的东西,理论上讲都可以扔了。

第二,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者开花的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的。自家的果子长得再难看也甜。哪怕花期再短、平时打理再烦,每年开花的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上简单的下酒菜,开瓶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要有动物,大大小小的鸟用不同“方言”叫,松鼠、野猫、鹿不定时地来看看你在读什么书。它们知道你没有杀心,见你靠近也不躲避,只稍稍侧身,让你走过去而已。

第三,要有好天气。不要太干燥,不要太湿,冬天不要太长,夏天早晚不要太热。

第四,要有景色。尽管你天天看,但是景色依旧重要,或许正是因为你会天天看到。如果你的眼睛足够尖,你会发现,尽管你天天看,景色每天都不一样。每天看看不一样的云,想想昨晚的梦,和自己聊一会儿天,日子容易充盈起来。

第五,附近要有公园。越近越好,走路三五分钟能到最好,如果开车才能到,不能算房子附近有公园。公园不用很大,有简单的草坪,一圈两三百米,能跑步就好。人过四十,不再有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反而似乎总有拉不开的筋骨,跑步是解药。每天跑跑,三五千米,汗出透,整个人都好了。

第六,附近要有大学。最好走路能到,最好是个像样的好大学。有大学就有图书馆,有看不完的书可以蹭着看。有大学就有苍蝇小馆儿,而且开到很晚,一年到头都有便宜的好吃的。有大学就有教授,要张课程表,去蹭大课听。有大学就有女生,花落了,还可以在校园里看女生。

第七,附近要有足够好的生活设施。最好有几家好餐馆,开了几十年,食材新鲜,厨师可靠,菜好到你常吃不厌,懒得做饭了就可以不做。最好有几家好咖啡馆,豆子现磨,闻香进门,餐点都让人惦念。最好有一两家走路就能到的独立书店,时常能翻翻新书,每次能买到一两本过去一直想读但是没机会读的旧书。小学和中学都在走路可达的范围内,否则接送小孩儿上下学就会消耗掉你不多的自由时间。多数病都是年纪大了之后得的,老了之后,医院是必需的。医院最好走路能到,建筑不必雕梁画栋,等候时间不长就好,医生能不乱开药、能多和你解释病情、能体会到你的痛苦就好。

第八,所在城市要有历史。最好百年以上,连续不断。有很多古董店,家具、瓷器、餐具,买了就在日常的生活里使用。一年下来,在古董店买的东西比网购的还多。有不少博物馆,一些古迹,偶尔逛逛,觉得祖先并不遥远。

第九,一个小时车程之内有国际机场。人偶尔还是要出去走走,度假、会友、凑热闹。

第十,附近要有朋友。最好有很多朋友。朋友们就散住在附近几个街区,不用提前约,菜香飘起时,几个电话就能聚起几个人。酒量不同,酒品接近;术业不同,三观接近。菜一般,就多喝点酒;酒不好,就再多喝点,很快就能高兴起来。一生中,人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剩下最重要的就是和相看两不厌的人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这第十点是最重要的一点。老舍先生您如果还健在,您在哪里,北平就在哪里,哪里就是北平。所以如果看上一处房子,买了下来,让房子变得更理想的捷径是鼓动好朋友们也在附近买房,共我山头住。

当然,这十点之前,有些更基本的要求:空气是干净的,水是能喝的,食品是能吃的,无论什么时候在街上走都是安全的,没有什么组织是能不依法就把你从你的房子里带走的。有时候,这些要求看上去是如此基本,但是有时候,又似乎是那么遥不可及。

大学之道

文/大刘

儿子大学七年,跨过了两座大城市,眼瞅着硕士毕业,我们全家正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愚人节的次日,儿子忽然来电:“爸,告诉你一个不好地消息,我患病了,昨晚夜半住进了医院。”说得那么认真,我倒希望真是个儿戏。经过一再证实,儿子的话并非愚弄。顿时,我蒙了,心里像突然灌进了水银。接下的几天课程我哪还有什么心思呢,心里早就盼着清明节快一点到来。

4月3日晚,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初行深圳,我心里就像笼罩着一层雾霾。列车上,我在脑海中闪电般地估摸着盘算着。肺结核,这是我心中的一个阴影,这个原不属于如此花季少年,却不幸言中。儿呀,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呢?学业未成,身体先垮,平时老爸是怎么嘱咐你的,你怎么就不好好注意身体。对于儿子的患病,我心有疑虑,那年儿子还不足四岁,患肺结核的是我,当时,因为条件还艰苦,一家三口挤在几平米的小屋里,是不是这祸根早早就潜伏在那个幼小的生命里,在七年的大学殿堂的孕育下终于暴发了。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梦想中的天堂,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若不是因为转乘,我几乎没有踏上深圳的大街,倒是深圳速度让我体验真切。看儿子的病情基本稳定下来,我立即作出了回家治疗的决定,以深圳速度结束了深圳之行。匆匆的脚步,没有任何迎送,行前儿子分别给两个教授告了假,没有得到更多的回应,我们便灰溜溜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儿子住院那几天,寝室里好像遭了劫,就差没点上一把火了。儿子的日常用的床铺衣物被室友彻底清除,连存放在衣柜的衣服也打包丢在楼梯口,室内经过清洗消毒后,室友们便远远地躲到了广州。对于这样的深圳速度,我们打心里感到震惊,对于他们的无知、无情,我深感愕然,我真不敢想象刚刚发生的雅安地震还能不能触动他们的灵魂!

儿子性情一向温和,为人低调、友善,只是和我一样不善于嘴上文章,是一个大可深交、信任的朋友。室友们的强烈反应不知说明了什么,仅仅是无情和无知吗?对于结核病,确实是一种传染病,然而,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这种病菌实质上是欺弱怕强的,对于体魄强健的成年人,即便有过接触,它也就是匆匆之过客;再者,出于基本的礼节,即便无需经得主人的同意,也应该通通气不是,这是最起码的尊重,这是一个人的尊严。我们无心去感慨,只是不住地摇头叹息。

家中有病人,一家人的心情都很沉重,四十多年来,我第一次感受到心情与身体的关联。这才几天,我们明显感到精神不振,茶饭不香,体重下降,孩子***更是脸容憔悴,精神恍惚。

儿子患了病,忽然变得乖巧、守家,我们一家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三口世界,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滋味唤起了我们心中久违的回忆。

我的儿子说话起步比较早,两三岁上就快活得像一只小精灵,每一次听到父亲回家的脚步,就飞一般地扑进怀抱,那幸福的感觉就像一股清泉顿时涌入心田;和孩子在一起就像拎着一只小百灵,电视插曲从他口中一曲一曲的播放,一边唱着还一边手舞足蹈着;感冒了,他从不哭闹,他会主动拉我们去诊所,打针毫不含糊,吃药像一个小大人,一仰头,下去了。那时,我们真感谢上苍的厚爱,赐与了我们如此之尤物,使我们拥有那么幸福的时光。然而,儿子渐渐的长大,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内敛,慢慢地和我们沉默寡言。大学生活一开始,儿子便更多的属于同学和网络了,即便在寒暑假也不例外,我们真真的感到,儿子大了,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今,大学把儿子归还给了我们,让我们一家人在一起重温着幸福的感觉,夕阳之下,一家人三口漫步于家乡的河沿、小道,然而,这幸福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儿子在住院打针,那针头就像扎在我们心尖,我们的内心犹如遭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周末的时间不再属于自己,平时除了上班就是陪护,想着法子为他宽心,为他补充营养。

儿子告诉我,大学四年,他们几乎都在网络里度过,他还算有点约束力的,有的同学成天泡在游戏里,夜不过点不谈睡,通宵达旦者大有人在。他说,大学四年里他连感冒都没有过,思想有所放松,在读研的日子里,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头年还能在讲堂上经常见上教授一面,第二年开始便多在电话和网络里沟通了。儿子没有赚钱的念头,参与社会及相关集体性活动便少,大多数时间都在寝室里猫着。想不到这样不幸的事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儿子脸有愧色,心情非常沉重,躺在病床上犹如一只被困的雄狮,我们的心里也是刀剜般的难受。我不由地慨叹,人世间的事情似乎总是存有一定意义上的因果轮回,该费的心真是省不了,该经历的迟早都还是要面对……站在人生的半山腰,迎着四面八方的来风,心境自然豁亮,人生不就是一坎一坎的跳跃来着?

相对而言,我这一代还算是幸运的,在文革的尾声中进的学堂,虽然命运注定了我与大学无缘,却有幸在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年懵懵懂懂地踏进了师范的大门,从此,在家乡的三尺讲台上成了一个守家守祖的有功之臣。在我的心里,大学就是无比神圣的殿堂,孕育的是无数的希望,放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大学,一直都是我梦想中的伊甸园。然而,从儿子的遭遇中,我真悟不出什么大学之道……

回首又念她

文/邢瘸子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个温暖而柔软的所在。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是我的家乡。虽然她不如江南水乡的秀丽,也没有鱼米之乡的富饶,但与我而言她就是最美的风景,是我心灵的寄托,梦的港湾。

第一次离开家乡时我十九岁,一个人远赴西安去参加一场在当时对于一个瘸子来讲无比愚蠢的艺术考试。那时我一心想考西北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于是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一个人踏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站在陌生的十二朝古都,我的内心无比忐忑,我不知道迎接我的将是怎样的一个结果。三月底的西安气温犹如初夏,我站在含光门附近的城墙下伸出手去抚摸那一段斑驳的古城墙时想起了一句诗“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这一片山河”。而今,我一个身体残缺的人为了一个梦去拼尽所有,等来的又会是什么?

没有钱,住在一个小旅馆里,饭时大多吃馒头和咸菜,只为了能省下考试费和路费。考试分面试和复试。面试又分为三个部分,自我介绍,抽题做答和才艺展示。当时抽到的题目好像是关于崇拜对于现代人的影响。因为读了大量的关于影视文学方面的资料,所以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我从古代的图腾崇拜讲到了现代社会的个人偶像崇拜,又引用了影视方面的资料,自我感觉还算良好。到了第三关才艺展示环节,我弃权了。因为来的时候太过于仓促我根本没有准备,再一个我一个从农村来的瘸子,从小就没有学过什么特长,普通话不好,能歌善舞与我更是无缘,看着那些与我一同考试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富家千金们又是新疆舞又是孔雀舞又是现代舞的,我真的是自惭形秽,所以我只能放弃。复赛是写电影评论。当时放的电影是《城南旧事》,我写的电影评论名字叫《此情可待成追忆》。从西安回到学校,接到了山东艺术学院两个专业的过关通知书。但我最期待的还是西北大学的。等了半个月,终于收到了西北大学的专业过关通知书,在没有进行才艺展示的情况下,我的成绩在所有考生中名列第十二名。那时的兴奋真的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的。体检结果出来后我给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打电话,说明了我的情况,可得到的答复是如果我是个瘸子,他们不会录取我,哪怕我的高考成绩再好也无济于事。那一刻,我的心犹如猛摔到地上的玻璃杯,摔成了一地的碎片,而每一片都盛满了我的眼泪!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对于抓不住的一切,我都不再伸手;对于握不牢的那些,也不再挽留。我始终想不明白:我只是想当一个剧作家,想写剧本而已。我又不是去当演员,为什么不录取我?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不是一个瘸子,如果再学点舞蹈,那我现在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从那时起,我开始相信命运。我开始相信如果注定不是你的东西,你就是拼尽全力也不会得到。整整一个暑假我都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更不愿被人看见。多少个不眠的寂静之夜,我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流眼泪。

因了这件伤心事,那时对于家乡,我从未如此地忌惮,我想逃离,想走得远远的,再也不要回来。似乎只有这样,我才能忘却在这里所承受的所有的痛苦。所以,我去了山西。不为别的,一个是远,二来是学费较低。于是我就这样离开了家乡,内心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决绝和悲凉。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而热闹的,但我却再也没有了当时去西安考试时的斗志。因为专业是自己最讨厌的,所以我的大学生活过得一塌糊涂。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漠了伤痛的我,在每个花好月圆的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都会想起在家乡为了我的学费而日夜操劳的妈妈,心里总是满满的酸楚。那时,才真正地明白余光中先生《乡愁》中所流露出的悲凉和无奈。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乡愁是寂静的夜晚滴落枕边的那一滴眼泪!我只能远远地想念她,如同想念我的母亲一般。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依旧是不愿回到家乡的。我承认我是虚荣的,我害怕会遇到同学,害怕他们会问我上什么大学,因为我的学校在我的心里实在是不值一提的。而更怕触动的是心中那根痛苦的弦,那被我赋予了宿命论的破灭的西北大学梦。于是毕业后我留在了山西教书育人。也许是我压根就不适合当老师,又或者是我对于山西的风俗习惯实在是无法适应,我辞了职。不知道是为什么,那时对于回家我是如此热切地盼望着。可是转念又想,真正地回到了家,我又拿什么去面对她呢?古人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而我如今却是两手空空,无比落魄。可是家乡啊,却又是如此地让我想呀念呀,甚至想念那屋后的梧桐,房前的青草,还有那屋顶偶尔飘过的一片云。于是,我就这么回来了!像一个落难的乞丐,流浪的难民。

而今,已步入中年的我因为丈夫的工作又一次离开了家乡,在一个离她并不遥远的地方生活。于是,就这样关注着她,想念着她,遥望着她。人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年轻的时候总是想逃离家乡,总以为外面的世界无比精彩。可是等到了中年,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忽然就发现自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无比地渴望来自家乡的温暖!那些我小时候走过的路现在都已经不在了吧?那些留在大街小巷中的小小记忆如今也都淹没在了五彩缤纷的灯红酒绿之中了吧?那些发生在青葱岁月里的故事如今也没有人会记起了吧?这些年,我或近或远地观望着她,看着她一点点地变得繁华变得陌生,突然就发现,我们都长大了,陪着她一起长大了。而后,我们慢慢变老,她却日渐繁华。我不知道我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有时候走在家乡的大街上,望着万家灯火通明,我会感到有一种小小的轻柔的温暖涌上心头。只是我如此地热爱她,在她的记忆里是否留有我的哪怕只是片刻的记忆?只一个闪念也好,至少我曾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停留过。

在一个无比寂静的夜晚,我站在窗前,忽然就那么强烈地又想起了她,我美丽而日渐繁华的家乡,在我的记忆中却是那么清晰而强烈地存在着。低头不作语,回首又念她。只愿她淡定从容,岁月静好……

心若怀梦,何惧路遥

文/绝喧

小时候,我有很多梦想。那时,我以为,只要我努力学习,梦想都会实现。

长大后,我耳边经常有人感叹道:“梦想太美好,现实太骨感”,我惊恐地发现,这个社会可以磨掉人的一切棱角,让你屈服于他。梦想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非常奢侈的东西了,因为人生的路途上有太多的无奈与诱惑,只靠着梦想过活显得太不现实。当然,除了不谙世事的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比如,儿时的我。现在,已经没多少人敢高谈阔论地谈梦想了,那会被人笑话的。为此,我感到非常苦闷,也时常会有一种抑郁的情绪游遍全身,无法自拔。

我无法避免地随俗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愿意谈梦想,“梦想”二字似乎成了我心上的一根刺,一碰就痛彻心扉。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小学那会我写了一篇作文——我的梦想,那篇作文在当时还获得了市上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校长甚至还在大会上用扩音器把它读给全校师生听。那时,是南方的梅雨天,我抬头仰望天空,感觉太阳在偷偷对我微笑。初中,我有了上大学的念头,也在老师的诱惑下对清华北大充满了向往,我常在到底是读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的选择中痛苦又快乐地徘徊着。有一次,我在经历了艰难地抉择后选择了以后读清华大学,出来工作做名像电视里开豪车住洋房的大企业白领。然后,我兴奋地跑到老师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激动地把我这个决定告诉了班主任。当时班主任是什么表情我已经忘了,不过,善良的班主任慈祥的笑了笑(当然,我现在不排除他是笑我天真),然后也很激动地对我说:“恭喜你,终于选好以后去哪个大学读了,努力学习,只要你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清华大学了!”后来,在我每天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地学习后,我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为学校的升学率作了一大贡献。

最近读了一位名不见传的当代诗人的一句诗——当我发现酒吧是一艘船的时候,这城市早已是汪洋大海。我一读到这句诗就马上想起我的高中时光,那段磨人意志,笑人梦想,损人壮志的青春岁月。我怀着十几年积累起来的豪情壮志,在短短的三年时光里,在高考的鞭子下,被消磨殆尽。在那三年里,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只是鱼缸里的大鱼,去到了大河里,就成了小鱼。在拼了命学习分数也达不到清华线后,我的清华梦一降再降,对自己的要求也一低再低。我很苦恼,同时也常常感到无助,感觉自己像个泄气的皮球,再嚣张不起来。于是,我不敢再谈梦想,甚至不敢与以前的老师同学见面聊天,因为一想起曾经那个远大的理想,我就觉得羞耻,更不愿别人提起,那会让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笑话。梦想沦落到如此地步,我很是悲哀慌张。是的,我曾经是个井底之蛙,当我终于看到了天空的蔚蓝壮阔时,我忽略了它还有乌云压天、电闪雷鸣的时刻。当我见识到这世界并非像我世界里呈现的那样时,梦想前进的步伐颤抖了。

经历了三年的挣扎沉浮,清华梦还是无情地被现实捏碎了,而且是被虐得粉身碎骨,让我毫无招架之力。在这场梦想与现实的搏斗中,我输得一塌糊涂,在现实面前,我逼我自己接受了这个事实,实际上,我早有心理准备。

虽然梦想在十八岁那个意义非凡的暑假被告知破灭,我还是坚强并且热血沸腾地上了不在我期望中的普通大学。我之所以能坦然接受这个结果还得益于十八岁成为名义上的大人后,我对我的梦想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也可以说是自我安慰)——梦想不应该局限于一间学校的名声如何,而应该把眼光放在往后的发展中,只要努力,梦想在哪都可以实现。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吗?

然而,如果说初中以前我是鱼缸里的大鱼,高中时是大河里的小鱼,那么,在大学里,我就是大海里没长开的卵子,连一朵浪花都敌不过。很多人都说,大学是个小型的社会。是的,这里人才济济,来到这里,让我感觉自己根本就连根草都不算。学生干部就那么几个,你如何脱颖而出?奖学金就那么点儿,你如何傲视群雄?老师记忆就那么有限,你如何闪闪发光?在大学里,还有多少人会谈梦想?如果说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赚大钱,娶娇妻,嫁好老公是梦想的话,其实大学里头还是充满着追求梦想的火热因子的。好吧,我才疏学浅,不敢妄自评价这些在现在中国大学生潜意识里普遍存在的关于成功的概念不是梦想。我暂且论它们为梦想吧,毕竟,人要革命首先要生存,钱与名是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外在物质条件,所以,这些东西是人们奋斗拼搏的重要动力不是?可是,既然那么多的大学生都有这么“远大”的梦想,又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会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度日?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尽的迷惘与彷徨呢?有梦想的人是充满激情的,是越挫越勇的,是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的,更不会感到前途的迷茫无措,不会觉得通往梦想的路是遥遥无期的。

我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在前往梦想的路上碰了很多钉子,我的人生还没有一丝成功的迹象。我的大学梦在成人那年夏天被击碎,进入大学,我也是一个泛泛之辈。然而,我却在某一天意识到我好像有些东西和别人是不同的——我身上藏着许多倔强的细胞,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体内叫嚣。

是的,我是头倔强的牛,只要是我认定了的事情,就不会惧怕它有可能给我带来的洪水猛兽的打击,我只知道要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所以,即使我经历了名校梦破灭的无奈,也在经历着过普通大学生生活的挣扎,我苦恼,我愤慨,我痛苦,但我从不迷惘,我从不畏惧于完梦的路途遥远与艰辛。我的名校梦破碎了,我告诉自己我只是无法在一个漂亮的繁荣的地方实现梦想而已,只要梦想还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一如既往地追求。

梦想就是我的一匹白龙马,有了白龙马的我,何时惧怕那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

沉默是金

文/吕进

出差的时候,家人常常提醒:“别随便去称赞别人的东西哟!”这个嘱咐背后有好些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硕士学位授权点很稀有,更何论博士点了。1984年,西师外语系汉语教研室以方敬(教授)、邹绛(副教授)和吕进(待批副教授)为导师,申报硕士点。报点必须要有三个高职的导师,我是讲师,所谓“待批副教授”,其实是学校玩的花样而已。也许是方敬和邹绛的名气太大了吧,这个还有“待批副教授”的跛脚梯队,上报北京后,居然获准了,大家都很高兴。

三个导师在方敬家里开会商量,慎重一些,方敬是学校的副院长,太忙,由邹绛和我前去济南,因为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现代文学硕士点。先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再规划我们的学位点。到山东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高兰;到山东师范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冯中一。两位导师极其热情,冯中一还陪我们游大明湖,并带上家里珍藏的法国餐具,在湖边宴请。

既然到了山东师大,邹绛和我都觉得有一个人必须看望,这就是孔孚。孔孚刚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山水清音》,名声大噪,出版社副总编杨本泉是孔孚的伯乐。孔孚一生多艰,幼时干农活砸伤右手,只能靠左手生活。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里都挨整。1979年平反后,应时任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田仲济之邀,从《大众日报》调往山师,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新诗研究。正是在山师,孔孚发现:中国传统诗歌的重头戏——山水诗断了线,他立志要当“接线人”。《山水清音》问世,好评如潮,美国一家华文报纸甚至称孔孚为“现代山水诗祭酒”。

孔孚设家宴欢迎邹绛和我。在诗学上,我们是知音,席间交谈甚欢。我指着我面前茶几上的一个蚌壳造型的玻璃烟灰缸,称赞说:“孔孚兄,这个烟灰缸真是漂亮!”孔孚说:“我也很喜欢这个烟灰缸呢。”

告别济南,邹绛和我坐火车去北京,一大群山东朋友到月台送行。握别后,我们进了车厢。火车快要开动,孔孚突然从窗口给我递进一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说:“吕进兄,拿好啊!”火车开出济南后,我把报纸打开,天啦,是那个玻璃烟灰缸呀!怎么能夺人之爱呢,都怪我多话。

看来,沉默是金。英国人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人说:“沉默是花。”冬天的沉默推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雄鹰的沉默蕴含着力量与自信,而《论语》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就像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书名《习惯的力量》一样,习惯有时是很固执的力量,烟灰缸一类的故事在我这里并未绝迹。

从1993年秋到1994年春,我在莫斯科大学担任了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部同意的我的课题是:《中国新诗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与研究考察》,莫斯科大学指定的我的合作教授是谢曼诺夫,这是一位着名汉学家,也是中国北京大学的客座。莫斯科大学号称是欧洲智库之一,它的办学方式和治学方式带给我许多启发。莫斯科大学也给了我暖暖的情谊,我和汉学系系主任卡拉别相教授签署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莫斯科大学汉学系结成友谊单位的协定书。

我住在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在列宁山,而汉学系在克里姆林宫旁边,去那里要坐地铁。我一个月去几次。系秘书玛尔伽丽达是外交部的退休人员,一位善良、有风度的俄罗斯大妈,到过中国,但是不懂汉语。第一次见面,她问我:“教授,你是北京大学的?”我说:“我从重庆来。”她表示不知道重庆。我说,抗战时候中国的首都,你都不知道?她一脸歉意。每次一到汉学系,玛尔伽丽达就自作主张,四处打电话:“吕进教授来了,你们有什么事就来找他吧!”一次,我的助手来办公室谈帮我去图书馆借书的事。完事后,我发现系办公室的圣诞树很漂亮。玛尔伽丽达告诉我,这圣诞树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装进一个就像衬衣盒一样的纸盒里。我听后大感兴趣:“哟,在中国我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圣诞树呢。”

几个月后,我要回国了,系里召开送别会。我致答词后正准备下台,卡拉别相说,别忙,别忙,还有一样礼物呢。他递给我一个纸盒,里面就是那颗圣诞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汉学系居然割爱,让我把办公室的这棵圣诞树带回中国。

孩子是一所大学

文/吴克敬

突然就做了爷爷,这使我的一位张姓乡党,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慌张,他打电话给我,要给他的孙子作个“百日”宴,让我到时一定赴约,给他孙儿添些“福”。这没说的,我们老家习俗如此,便是我们读书读进了大城市,来来往往,依然依着老家的老例儿走,这就走得我们乡谊十分的近,十分的亲。可是我听出了他电话里约我的慌张,我便不由自主地回了他一句话,给孙儿做“百日”好哇,你慌什么?

张姓乡党对此是不觉得的,他吃惊我的问题,给我说,我有什么慌的呢?我没有慌,我是高兴哩!

得了孙子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我不好在电话里与张姓乡党斗嘴,这便收了电话,准备着参加他孙儿的“百日”宴了。我想我是该给他孙儿写一副对联的,近些年来,这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大家行门户,送的都是红包,我送的都是一副手书的对联,红白喜事如此,小儿新生亦然如此。那么,我该给张姓乡党的孙儿写个什么样的对联呢?略作思忖,我即展纸泼墨,写下这样一副七言联:

日照玉阶熊入梦 花开绮阁燕投怀

熟悉联语的人知道,这是一副贺人生子的传统对联。上联的“玉阶”,泛指登堂入室的台阶,而“熊入梦”之说,则取之古人以梦中见熊而生男的意象,恭贺人子日后将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下联的“绮阁”,不难理解,所指无非装饰华美的住所了,所谓“燕投怀”的典故,是唐玄宗时的名相张九龄,他母亲在孕育他时,梦中有一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后落草了他一个大学士,其意与上联异曲同工,都是嘉言美语一类的颂词。我墨写出来,把这个联句带到张姓乡党为孙儿筹办的“百日”宴上,给他和一众宾朋展读了出来,让大家一哇声地热捧了一会儿。

张姓乡党从我手里来接那副贺联,他的表现,亦然十分慌张。

好像是,做了爷爷的他,把他的慌张还传染开来,使他的夫人也慌张着,而更慌张的,则还应属做了爸爸妈妈的两个年轻人,他们怀抱着自己的骨血,那个粉粉嫩嫩的,几乎连眼睛都还睁不很大的小生命,完全是一副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的样子。

孩子是一所大学!此时此刻,这个我不能忘记的命题,倏忽明晰在我的头脑里,逼迫着我,是要有点自己的阐释了。

两个年轻人的婚礼,因为张姓乡党的缘故,我自然是参加了的,而且作为嘉宾代表,还为两个年轻人上台证婚祝贺。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祝词是说,婚姻是一所学校,不论新郎、新娘,有了大学本科文凭,还是大学硕士文凭,走进婚姻,就是走进了另一所学校,这就是两人的生活学校。这所学校没有学制,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校规,这所学校的特点是,一千个两人的世界,就有一千种样态,一万个、十万个、二十万个两人世界,同样的也就有一万种、十万种、二十万种不同的样态,怎么读,是婚姻生活中两人自己的事,读好了,家庭和睦,百事平顺,读不好,就难说了。

不过,我对婚姻这个两人的学校,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图景,那就是两个人生活着,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是一个象征,象征年轻的夫妻,很幸福地获得了一个毕业文凭,就是说婚姻的双方,一个获得了“爸爸”的学位,一个获得了“妈妈”的学位,下来还得继续努力地学习,而这个学习的历程将会更长,更为艰巨。

在两个年轻人的婚礼上,我点到为止,就只说到这里,他们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自然地又都有了自己的孙子。这个出生百日的小生命,只会哭,还不会说话,只会皱眉头,还不会展笑颜的小家伙,让有了“爸爸”学位、“妈妈”学位的人,没有商量,甚至没有多少准备的,一下子又跨入了另一所学校,开始一场更持久、更艰难的学习。

怀里抱子孙,方知父母恩。流传于民间的这句话,最能说明这一场学习的功能了。

自己的怀里,没有抱上子孙的时候,我们或许也知道爱,或许也懂得爱,但还不能说我们会爱。爱不是嘴上一说那么轻松,爱是要付出的,付出时间,付出心血,付出我们应该而且能够付出的一切。孩子要吃奶了,我们需要把奶煮热了给孩子吃;孩子尿了,我们要把孩子的尿片儿换下来,洗干净了晾干,再给孩子用;孩子半夜不睡,又哭又闹,我们需要陪着孩子,抱着孩子,把孩子哄睡着了我们再去睡,而且还不能睡得太踏实,时刻保持警惕,睡着了的孩子是不是又尿了?是不是又拉了?孩子咳嗽一声,我们心惊十分,孩子发烧一度,我们心焦十度,我们抱着孩子,不论冬天夏天,不论黑天白天,不论刮风下雨,不论雪飘霜降,我们一刻都不能迟疑,抱起孩子,就要往医院去,吃药打针,针扎在了孩子的身上,但却疼在自己的心上,药吃进了孩子的嘴里,同样会苦在自己的心头……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因为有了孩子,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我们爸爸做得够格吗?

我们妈妈做得够格吗?

好像是,并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能够发给我们合格证的,只有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是他们降生这个世界以来,自觉不自觉建立起他们自己那所学校唯一的校长。

孩子教育爸爸妈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哭,一是笑。哭哭笑笑的孩子教育着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也教育着孩子,爸爸妈妈能否死而瞑目,就看爸爸妈妈向孩子学习到了多少。

心中的远方

文/娄丽萍

17岁那年,最要好的女同学问我:等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那时校园里正流行一首歌《那一年我十七岁》,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背起行囊,穿起那条发白的牛仔裤,告诉妈妈我要去远方。”那一刻,许多美好的遐思,都充满诗意地向我招手,如梦轻盈,如花芬芳。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妈妈对我说,填报的学校离家要近一点。我却执拗地说:“上个大学,连省都没出,那还有啥意思!”最终我选择了去远方——大连。

上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与同学去北大桥赏月,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如水的月光洒满无垠的大海,海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涛声如月光奏鸣曲般荡涤着心灵。在这美丽的夜色里,我突然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在做什么呢?要是他们能和我一起徜徉在月光如水的海滩该有多好!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洛阳,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依然有梦。但成家立业搁浅了我心系的远方,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在单位努力做个好员工,回到家尽心做个好妈妈。每个寒暑假,不是在去娘家的路上,就是在回婆家的车上,千里的铁路线,不知跑了多少个来回,却都不曾通向心系的远方。

日子浸泡在柴米油盐里,二十年时光飞逝,步履匆匆间,我已走到中年的行列,似乎还没来得及轻舞霓裳,便已是菊花半残了。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抽动我内心最柔软的情丝,青春的梦想漫上心头,有泪盈睫。于是,只身飞去了三亚。漫步白沙滩,碧海蓝天椰子树,心潮与海潮相应和;流连热带雨林,神清气爽如在画中行,诗与远方旖旎而美好。

然而最初的新鲜与欢愉过后,当我独自来到天涯海角,望着夕阳浸染的海面,海吻石滩如泣如诉,突然一阵孤寂袭上心头……思绪缥缈之际,老公发来一条短信:“你在天涯还好吗?”我含泪回复:“我在海角很想家。”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该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与云淡风轻的美好,远方不只是一个距离的概念,而是美的憧憬、心灵的境界。生活中,不能只顾埋头赶路,也应时常仰望星空。

我的青春,我的大学

文/胡旭楠

2016年的我们经历了很多,六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高考,七月经历了从未体会过的狂欢,八月经历了报志愿的艰难抉择,九月经历了大学报道时的小激动,十月经历了各种社团的面试活动,十一月的我们如今回首过往,竟然发现时间的脚步如此匆忙,大学学习的迷茫在老师和学哥学姐的帮助下逐渐明朗起来,社团的各种活动让我们的周末多姿多彩。大学,是我们梦想绽放的地方。

人们常将人生比喻成一条路,说它是一条泥泞的路,说它是一条危险的路,可是不管它是怎样的路,我相信,我现在一定身处这条路上最美的风景中。现在的我,朝气蓬勃,雄心万丈;在我眼前,是生命的无限可能,是广阔的世界;在我手中,是梦想的翅膀,是成功的钥匙。我将用青春的汗水去浇灌梦想之花,做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做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时代开拓者。我的大学,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精彩;我的青春,我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谱写。

不去羡慕麻雀在枝桠上的叽叽喳喳,因为高处的天空,才是鹰的领地;不去欣羡青蛙在池塘里的安逸闲适,因为辽阔的大海,才是鲸的天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要成为一只敢于搏击长空的鹰,一条勇于遨游万里的鲸,在我最美的岁月里刻下无悔的诗。

有人说:“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青春又何尝不是呢?只有以辛勤的汗水浇灌,以奋斗的血水培土,开在磨难之上的青春之花才最为美丽,美得动人心弦,美得令人神往。那些以青春为代价,终日沉迷虚幻的人永远不懂青春的真谛!青春不是奢靡,青春不是颓废。青春理应折腾,理应奋斗。我们的大学生活,正是我们青春年少,热血拼搏,努力学习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正年少的青春。

昙花即使一现,也绽放了自己的青春。我们的青春当如昙花,哪怕绽放只有一瞬间,也绝不辜负。绝不能像那飘飞的落叶般,随风而动,随风而逝,最后化为一抔黄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趁我们青春正年少,努力的奔跑吧。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体味青春的真谛。努力学习,舞动属于自己的青春。

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吧,为青春的梦想耕耘吧,为以后的人生路途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才能体现出学习生活的意义。我时刻谨记着: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在实践活动中,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释放激情,放飞梦想,进展别样的风采。雷锋曾说过: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在宿舍里,八个懵懂的少年因天意走到一起。大千世界里,曾素不相识的你我,在此相聚、相识、相知,我们一起为青春努力奋斗,成为了我们之间的永恒。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轻。

象牙塔围困住的灵魂

文/王梦琳

钱钟书老师的长篇小说《围城》整体基调是幽默的,其中不乏这样有趣的句子:“现在的留学跟前清的科举功名一样,以前人不中进士,随你官做得多么大,总抱着终身遗憾。留了学就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以及“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围城这个词可以象征很多东西,婚姻只是被采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解读。

它的幽默感来自于哪里,是钱钟书老师精确辛辣的语言吗?倒不如说是一种错位产生的喜剧效果。关于喜剧创作有这样的一种理论:反差。诺斯罗普将它称作冲突。经典的喜剧总是离不开反差,譬如电视剧《武林外传》的角色设置里就充满了反差。豆瓣红人张佳玮对此作了精准概述:郭芙蓉心向江湖,结果当了杂役;白展堂号称盗圣却过得像个过街老鼠;吕秀才满腹经纶,也只能卖了祖上的家产,当个算账的…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放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种事与愿违的反差。方鸿渐这人作为主角尤为能够体现这种错位一般的喜剧效果:本以为学成归国,实际上一事无成,不得不买个“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应付了事。有点才华又一身酸气,自作聪明,自诩玩世不恭又唯唯诺诺。爱情经历始于鲍小姐的引诱,然后被苏文纨栽赃,被唐晓芙抛弃,最后跟一个没什么特点的孙柔嘉结了婚准备共度余生。娶不到的总是意中人,最美的是得不到的,这点可以说是和张爱玲笔下的朱砂痣与蚊子血相映成趣了。

钱钟书写的不仅是爱情,也是生活。围城这个词不仅象征婚姻,我个人还有一个解读就是:象牙塔。方鸿渐、赵辛楣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有不少相似的文学形象。这群知识分子的灵魂围囿于象牙塔中,或许向往自由,或许向往爱情,总碍于自己的眼界或胆量,只能踌躇不前。比如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的主角,他进入密苏里州大学学习农学后改学文学,成为大学老师,结婚,生子,退休,死亡,平缓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斯通纳》整本书的基调是悲悯的,他反省着自己的懦弱,自己人生的一次次失败,最后安详地走向生命尽头。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荒原狼》塑造了一个急剧矛盾性的主角哈里·哈勒尔:他豪放,孤独,自由,向往理性,却又没有办法摆脱势利的小市民心态,也无法摆脱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性冲动。哈勒尔的结局是,等待帕勃罗,一个如同莫扎特一样的圣者来拯救他,他将学会笑,学会享受人生游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开放且乐观的结局。而方鸿渐,听着六下钟声慢慢往前走不知前路如何…回想他这前半生,啼笑皆非。《斯通纳》扯下了理想主义的遮羞布,告诉我们现实是怎样的,让沉浸在幻想里的我们要怎样面对毫无波澜的一生。《荒原狼》说,不要庸庸碌碌,去寻找、展现真实的自我灵魂。同样是反差、冲突,斯通纳和哈勒尔却没有方鸿渐身上的这种喜剧效果,大抵是《围城》幽默辛辣的基调冲淡了这种悲剧的效果吧,尽管很多喜剧,拨开它们喜笑怒骂的外壳,仍然都有一颗悲剧的内核。人情世故,逃不开避不过。三闾大学里有三闾大学的教授间、师生间的冲突,恋爱有恋爱的冲突,教书育人,结婚生子,温水煮蛙,年轻人的锐气被消磨,今日扬眉吐气的方鸿渐保不齐明天就是第二个李梅亭,这困住人灵魂的象牙塔,何尝不是一座围城呢?

《围城》成书于1946年,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民国时期的生活图景,真实也是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不乏方鸿渐这样的人,也不乏三闾大学之流的学校。既有文采,又点出了生活的极其荒谬的真相,这样的分量,足够称《围城》是一部经典了。

猜你喜欢

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