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人生随笔 > 正文

褡裢与顺顺

作者: 李子白2022/10/28人生随笔

晨与妻散步,见一长者将两手提袋纨结掮于肩,状若掮褡裢,显见比两手各执一袋要轻松干练。

袋内所盛物,是土豆还是萝卜,抑或芡莲或者白菜,真还没费思量去猜,直奔了似曾相识的触及——时光回溯到三四十年前的乡村集市,热闹嘤嗡、市声喧嚷,掮褡裢的乡人隔三岔五遇见。那时自己并无历史的眼光,更没想到褡裢亦会消失成为历史的影像。

恍然于往昔,脚下自是迟疑。妻问看啥呢?循我视线而去,发现的并非美颜靓丽,即刻呈现一脸的窘困与不解。我说见这长者肩上如掮了褡裢,难免有物换星移的沧桑感觉。是的,春光难再、韶华易逝,较之于“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喟,那些走入历史的诸多既往更让人怀恋。

顺顺与褡裢,表达的是同一件东西,区别在顺顺是我老家的方言土语,而褡裢是所有汉语词典中皆可查寻到的词,其释义为:“长方形的口袋,中央开口,两端各成一个袋子装钱物用……”其实这样的解释,很难让人宾服。当年我们看到的是:大小不一的褡裢使用时,即将中端搭载于人的肩膀,或者驴马的脊背,两端盛物下坠,中央开口自然封闭,无论赶多远的路,内中盛物进了保险柜般万无一失。每每是见此情状,内心便会折服于先人们的智慧,不由赞叹:褡裢是个好东西!何况它的质地不一,有用纯牛羊毛有用纯麻的编织,当然也有用粗布缝制。

顺顺是早年乡村赶集时的常见之物,只是外出工作后极少再有机会在乡下停歇过夜,乡村的影像便日渐淡出视线,尤其是随着乡下大量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乡村空心衰落,加之城镇化步伐加快,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一些进不了非遗项目的鲜活物事技艺,也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那是些真实存在的过往,是先人们的历史,在我们这些所谓已经生活在文明时代的后人看来,它们可能幼稚、蹩脚,但它是真实!

顺顺的话题触发了妻的记忆,诉起她曾去过的浙江乌镇,那里有个“三寸金莲博物馆”,鞋子的做工、刺绣极其考究精细,言语间不乏叹惋。应该是二三十年前,我曾读过冯骥才先生的同名小说,自是惊奇又是喟然。印象里缠足始于宋朝末年,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下的设置,个中又有多少人性的卑琐与幽暗,却盛行近千年,摧残了多少代中国妇女的心灵和天足,不计其数,罄竹难书。说实话,缠足绝对不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表现在“三寸金莲”上的文化往深里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根本不值得我们炫耀。史上那些非理性的惊天之举,着实让今人愕然不解。此情状如读到陶渊明《桃花源记》,恍然如隔世,不知有秦汉之处,一脸诧异!

读历史书多、熟知人类一路苦难走来的人,极难装作不知那些悲剧,他会依据这些学养积淀,情不自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便如同诗人,会有自然流淌的学识供我们借鉴,而不是那些做作强扭的瓜说甜。

我忽然发现,自己所关注的是一些消失了的被淘汰事物,尽管它们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各自的天职,但它们已为明日黄花、晚霞烛照……致敬,是敬畏与感恩!但更重要的是晚生们向前看向未来看的视角!人其实应该更多前瞻未来的模样——哪些可以变为现实,哪些仅是梦幻般地想想,而不该将眼光停滞于过往,让一种没落怀旧的情绪主导了生活。

人生随笔

猜你喜欢

人生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