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难见古时辉煌的班姓、汲姓、主父姓

作者: 贾载明[文集]2022/10/16心情随笔

“班、汲、主父”这三个姓氏,早在汉朝时就产生了声名显赫的人物。如班固、汲黯、主父偃。

大家知道,班固是仅次于司马迁、司马光的著名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还是文学家,著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颗政治巨星,能力超群,深得汉武帝器重。

而主父偃这个人,也是汉武帝足下的大臣,权倾一时,名振朝野。

特别是班姓家族,不象汲黯和主父偃”孤星”灿烂,而是多星闪烁。

班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据《中华姓氏大全》载,班姓出自芈(miē)姓。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二是据《风俗通》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的后代。

令人赞叹的是,班姓家族连续多代人出现学者及政治家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到了班彪这一代,不仅班彪是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他有三个儿女也非同小可,两个儿子,班固、班超,一个女儿班昭。班固了不得,班超更是英豪,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教书郎,他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助人们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傅介子和张骞,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当文抄公呢”!随后,他就投笔从军去了。“投笔从戎”的典故即来源与此。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大将军窦固,屡建奇功。汉明帝永平16年,他奉命出使西域,率领36人,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常用的成语就来源于出使过程中。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宁,巩固了汉朝在边疆的统治。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

班固、班超两兄弟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历史家、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才貌双全,被召入宫里当女官,深受成帝的宠幸。有一次,成帝要她陪同乘车游后庭,她以礼制不合而婉拒。后成帝移情于赵飞燕,将其冷落于长信宫。于是,他作赋自伤,文辞哀楚凄丽,千百年来被传诵不绝。著有《女诫》七篇流传后世。

当今中国的一些大姓大族,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往往都能找到辉煌发达的历史人物。反过来说,历史上,巨星似的人物对他们的家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可是,也有一些姓氏,虽然古代盛极一时,但后来便不繁荣昌盛了。我上面说的班姓、汲姓、主父姓就是这样,他们在汉代时那样引人注目,可是后来却人丁不兴旺,人才也少见。汉代以后,班姓只是在清朝出了一个内阁大学士,叫班第。汲姓在汲黯之后,西晋时出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汲桑,北魏时出了一个义士汲固。而主姓人,在主父偃之后,就难以发现有影响的历史名人了。

看来,家族的发展是有盛有衰的。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再认真打量一下汲黯和主父偃两个人物。

汲姓人,文王姬昌的后裔,以地名为姓。春秋时,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其后代有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称太子汲,其后代支庶子孙遂姓汲氏。《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汲氏,卫宣公太子之后居汲。因以为氏。”望族居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另有一支汲姓人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宣公的支孙中有受封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之名为姓,称汲氏。望族居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东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地区。

汲黯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胆子特别大,敢作敢为,连皇帝的命令也敢于违抗。当南方的“越人”发生动乱时,武帝让他去了解调停。但汲黯走到现在苏州那个地方就打道回府了,对武帝说:让他们打打好了,这是越人自己的事,喜好打斗是他们的风俗,“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洛阳城失火,烧毁了千余家,汉武帝派汲黯去做安抚工作。他回来却说:火灾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足忧也。不过,我路过河南的时候,看到水旱受灾万余家,粮食奇缺,父子相食,所以我假传你的旨意,“发河南仓粟,以振饥民。”两次严重违规行为,导致汲黯降级降官。

汲黯在皇帝面前说话毫无顾忌,时不时地顶撞武帝。有一次,在朝上汉武帝组织讨论倡导儒家学问时,汲黯冲着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内心的欲望很多,行为上又想实行仁义,企图达到唐虞那样的治国效果是不可能的!)武帝先是说不出话,而后发怒,接着罢朝而去。汲黯原则性极强,看重气节,行为严整。汉武帝可以蹲在厕所里接见大将军卫青,可以不戴帽子接见宰相公孙弘,可是却不敢衣冠不整接见汲黯。汲黯还自持格老,十分傲慢,任何人都瞧不起,连田蚡这样的皇亲权贵也不尊重。汲黯还有一个大毛病,“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所以跟不少同朝官员没有感情联系。

当然,汲黯的长处是能力太拔尖,当东海太守的时候,因为患病,长期躺在病床上,可是一年以后,东海郡大治。不好治理的地方,汉武帝就交给汲黯去治。楚地金融管理紊乱,私铸钱币的风气大盛,难以治理。汉武帝又想起了汲黯。这时候汲黯被免官在家。武帝下诏要汲黯去刹住这股风,官拜淮阳太守,让他去治理淮阳,可汲黯拒不受命,连续几次催促,才勉强受命。后来将淮南治理得很好。

汲黯逝世后,葬在现在的山东省鄄城县,坐落在洛水之阴的一个古龙山文化遗址上,冢高2丈,周长30丈许。此墓有如此规模,说明汲黯在汉武帝时期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声誉;2000余年的时间过去了,其墓能得到世世代代的保护,说明人们非常敬慕汲黯。

关于主父姓,战国时赵武灵王这位很有作为的君主把皇位让给小儿子惠文王后,自号“主父”,就是后来所说的太上皇。武灵王在位时,他要求国人穿胡人服装,以便于骑射。骑马代替了战车,国中军力渐强,和秦国抗衡,后因宫廷政变,被困饿死于沙丘宫。 “主父”就成了“主父姓”的来源。

主父偃也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风云人物,因为主父偃为加强中央集权体制提出了《推恩令》等计策,深得汉武帝器重,在一年时间内升官四次,破格任用,可见主父偃的政治本领非常高强。西汉时,诸侯国地域广大,独霸一方,且容易相互联合造反的形势,诸侯王势力大,曾经发生过“七国叛乱”,贾谊和晁错都建议过“削藩”。诸侯王的爵位继承制度,规定由嫡子继承,庶出的子孙没有继嗣的资格。针对这种情况,主父偃献出了《推恩令》。《推恩令》中认为,原来的分封制度,得到恩惠的人太少,皇恩普及仁义的面太窄,“诸侯骨肉子弟无尺地之封,仁孝之道就得不到播扬。”所以要“推恩”。《推恩令》提出:“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分解化小,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能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但主父偃这位政治明星干出了许多缺德非法的事,他官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很多大臣上门去巴结他,给他送钱送物,主父偃都一一照收,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他想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便憎恨齐王,发泄私愤,企图将齐王扳倒,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不是皇帝的“嫡系”。武帝便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当宰相,目的是监视齐王。到了齐国,他派人调查齐王和自己亲他姐姐的通奸的事,准备上书武帝,然后又故意将此案透露给齐王,齐王大恐,自杀身亡。齐王死后,赵王非常害怕,因为赵王得罪过主父偃,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赂和逼死齐王之罪。武帝下令逮捕主父偃。主父偃的确太有才能了,汉武帝并不想杀他,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说齐王的死主父偃是罪魁祸首,不杀主父偃收不了场,于是主父偃不仅自己被处死刑,整个家族都被诛杀了。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埋葬他。

从家族发展的脉络里,依稀可见,人的性格在人的发展、族群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汲黯与主父偃这两个历史大名人有不少共同点,同为汉武帝的大臣,都是治理国家的大腕级人物,性格都非常极端,太强太刚。主父偃还有两最至命的弱点,一是贪财,二是喜欢整人,且整人不择手段,连齐王的弟姐恋情他也揭露,做得太毒,怎么不断子绝孙呢!不止是公孙弘要主父偃死,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都感到害怕,纷纷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主父偃不死,很多人都不得安宁。司马迁在史记中《史记》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窃以为这不怪“诸公”,责任该主父偃自己承担,他的胸襟太不坦荡了,心地疾狭而称强,必不久长。主父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或许与主父偃的性格遭到灭族有关吧。

汲黯的性格也太偏激,但他比主父偃清正,也不象主父偃那么使用狠毒的手段整人,所以得到善终,而且儿子也受到了封赏。很多历史事实表明,历史名人对本家族的影响很大。汲姓家族不怎么兴旺,是不是与汲黯孤傲的性格遗传有关呢?孤傲则不和众,不和众则生存难,生存难则逐渐枯萎。是不是这个原因,笔者不敢肯定。

至于班姓后世不发达的原因,更不敢轻易下结论,将这个疑问留给读者去思考吧。

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心情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