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心情日志 > 正文

短视频“迷思”

作者: 杨小雅2022/10/14心情日志

近年,短视频持续火热,呈现井喷式爆发。不过,对于短视频的评价似乎颇为矛盾:有人誉之为“讲故事的最好方式”,有人斥之为“精神鸦片”。此前我也颇为迷惑,但并未深思。近日,身边一位文字工作者“迷恋”短视频的事儿,让我不由认真审视了一番:短视频有何魅力?其魔力何在?

这位年届五旬的先生透露,偶尔从手机上看到一个系列短视频,便手不释“机”,反复回看,每天追新,枕上看,上厕所也看,在车上也看,有时独自莞尔,有时哑然失笑,有时还找伙伴同看,不共赏则不快。这个短视频系列拍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各种吐槽、嫌弃、搞笑,每个片段不过几十秒。先生的妻子多次抱怨其“中毒”,这位先生终于反思:该短视频套路简单,并无“营养”,偶尔一看似无不妥,但成天“泡”在其中,实在是一种挥霍。于是,他毅然决定要“戒”掉。

如今,许多人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儿是摸手机,即使等电梯、坐公交、排队、购物等也是机不离手,手机俨然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人们用这个“器官”干什么呢?据研究,人们使用手机干得最多的是刷微信,其次就是看短视频。

关于短视频火爆的原因,有人这样分析:创作门槛低,内容平民化,分享传播易,诸多资本将短视频当作创业的风口而推波助澜。这些分析是否科学姑且不论,我们应该看到不争的事实是:短视频日益“渗入”社会,不仅为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精神生活,如短纪录片、技能分享型短视频等能提供不少有益信息。还有的大学教师利用短视频来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西部某市因利用短视频宣传城市而被称为“抖音之城”。

然而,在“吸睛就是吸金”的逻辑支配下,一些短视频“走向庸俗、沦为粗俗、甘于恶俗”,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

知乎上有个问题:哪些东西年轻人千万不能碰?一个高票的答案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软件。”短视频APP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的。有文章分析,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本质,就是以算法为内核的娱乐APP,它会根据你经常浏览的内容进行推荐,把你感兴趣的东西成百上千地“推”到你面前。你不停地刷,APP不停地推,缺乏自制力的人一刷就很难停下来,于是乎,上了瘾。正因此,有媒体称短视频为“精神鸦片”。

仔细思量,短视频本身只是一种内容传播方式,它就像文字一样可以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几十个字儿,可以写出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也可以写出俗不可耐的荤段子;一段短视频,可以传播正能量,也可以成为“精神鸦片”。然而,正如鲁迅所说,“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客观审视、善加利用,应是我们对于短视频的正确态度。

心情日志

猜你喜欢

心情日志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