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信箱

作者: 林深2022/10/11情感日志

曾经,校园的信箱柜格里,但凡躺着信件,总要去查查名姓,看看有无自己的一份来自远方的牵挂和思念。

所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动荡记忆,并不属于太平时代的我们。在那时自己肤浅的认知世界里,没有任何深刻的见地,也没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经验与人交换。所以,来自信箱里的,无外乎是些青春的小情绪、浅喜薄愁。可是,仍然期待路过门房时,能被突然叫住名字,接到一封饱鼓鼓的信件。

大胆如我,还在信封里塞过钱币。分读两地,旧时同窗家有病亲,生活格外拮据。于是,我将自己的吃穿用度一律缩减,寄她一半,与她共苦。纸币折进厚厚的信纸,照着光,毫无破绽,才敢放心寄出。等她回信告知悉数收到,已是一月有余,忐忐忑忑的心才算落地。毕竟,那时谁都丰足不到哪里去。

之后,电话网络兴起,家书不再写,连笔友也渐渐失散。历史悠久的书信,一下子被冷落。在纸上思念的时代,自此一去不复返。如何才生思念?是见却不逢,是问而不答,是呼也无应。如今,万里如晤,即问即答,即呼即应,思念不再需要载纸遥递。

信箱,自然也成虚设。

早年搬家,楼旁恰是别墅群,一律红砖尖顶,复制半个多世纪前的沪上繁荣风光,贩卖复古情怀。开发商心思用得极足极细:旧式门牌,雕花信箱。尤其是矮墙外的黑漆雕花信箱,深得吾心。每每经过,顿生感动,好像住进这样的房子,就会被远方的谁深深牵挂。

可是,十几年来,任是谁家信箱,皆是一般空空如也,除了风雨如约,所有的信箱从未等到一纸半信。

有些人家私设曲廊庭院,早把信箱拆下。还有一些信箱,锈迹斑斑,挂在矮墙上无人问津。

在一个秋天,拾到好些美丽叶子的小朋友,经过这些寂寞的“黑匣子”,好奇地追问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我只得左思右想,解释这个渐行渐远的名词:信箱。

“如果有人写信寄来,把信放进去,主人就会收到。”我说。

其实,还是解释得不明不白,“信”是什么呢,同样超过一个幼童的丰富想象。

只见他在手里挑拣,从信箱的细缝里递进几片树叶,向我求证:

“那我把最美的秋天放进去了,这家主人也会收到吧?”

情感日志

猜你喜欢

情感日志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