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短篇小说 > 正文

状元赵观文

作者: 蒋育亮2022/08/17短篇小说

话说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桃花江畔有一村庄,名曰桥头村。村里有一学子赵观文,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喜讯传来,桃花江两岸方圆十里,张灯结彩,莺歌燕舞,喜气洋洋。桥头村人更是杀猪宰羊,男女老少,豪饮三日,酒气冲天,村庄酩酊大醉。桂州蛮荒之地,诞生首位状元,一时间状元故里桥头村,声名大震,名扬天下。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村民们喜庆的氛围还没彻底褪尽,却传来了赵观文辞归故里的消息。说是赵观文生性耿直,不善阿谀奉承,常对奸臣横眉冷对,不屑一顾,得罪了一些权臣,遂处处被刁难,令其深感危机四伏,便急流勇退,辞归故里。

天高皇帝远。桥头村民对这些事儿,自然是道听途说。否定者有之,疑惑者有之,相信者亦有之。直到那一日,赵观文回到村上,全村之人,皆认可了这一事实。

惋惜之声,犹如桃花江之流水,绵延不绝,流淌不息。

最早从惋惜中清醒的,是赵观富。赵观富是村上最富有者,用村民的话说,搬出他家的钱财,可以塞断桃花江。赵观富自幼读了几年私塾,识得一些文字。家里养得三个孩子,聪明伶俐,在大众场合,时不时摇头晃脑,背诵几首诗词,羡慕得穷人家的孩子们无地自容。

赵观富想,赵观文是当朝状元,皇帝曾称其为“名实相符之士,艺文俱佳之人”,而且还担任过“侍讲学士”,做了皇帝的阅读顾问,倘若请得他教育孩子,岂不是有朝一日,也会考中一个状元。

在一个漆黑如墨的夜晚,伴随着虫叫蛙鸣之声,赵观富备上重礼,亲自登门拜访赵观文。约一时辰,赵观富沮丧地走出了赵观文的家。赵观富怨恨地喃喃自语:不识数的家伙,我给你那么高的薪酬,却硬是说,要让全村孩子一起入学堂,才肯答应。我的三个孩子,怎么可以跟那些穷人的小孩一起上学呢?断断不可!赵观富想:我就不信,让你动不了心!

翌日,赵观富在村上择一吉地,大兴土木。数月,一栋漂亮精致的住宅,一座富丽堂皇的学堂,熠熠生辉,矗立在了桥头村。

赵观富神采奕奕,在三个儿子的簇拥下,叫佣人挑上一筐铜钱,兴高采烈地奔向赵观文家。

临近赵观文家,闻有朗朗读书声传来,赵观富一惊,循声望去,却见赵观文在自家茅草屋中,正一丝不苟地给村上三十个学童领诵诗文。

见赵观富到来,赵观文莞尔一笑,指指村上学童,摆摆手,继续晃头摇脑,与学童们“之乎者也”,将赵观富视而不见。

赵观富情急,一步跨进茅草屋,强拽赵观文而出。赵观富说:“那新建住宅,可是赠予你和你老娘的。那学堂,你去看看……”赵观富瞪着赵观文,一脸不解。随后指指满筐铜钱,再指指赵观文那破旧的茅草屋,定定地注视着赵观文那张饱满的脸。

赵观文满脸温和,微微一笑说:“能如我愿者,我应。不能如我愿,纵使予我万贯家财,弃之。”

赵观富一番苦笑,回得头来,却见三个儿子早已跨进茅草屋中,与村上的学童们聚在一起,朗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赵观富长叹一声,兀自转身离去。嘴里不禁嘟囔:这下我明白了,为什么辞归故里。

月余,观文学堂的牌匾挂在了赵观富新修的学堂门头上。隔壁所修的新住宅,却成了村上孤寡老人的养老院。老人们常常坐于门前,闭目而憩,陶醉于全村三十三个学童朗朗的读书声中。

赵观富偶尔背着双手,漫不经心前来逛逛,瞟瞟学堂里正在专心致志执教的赵观文,摇摇头,会心一笑,走了。

桥头村后有山,原名金钟山。后人改之,命名为飞鸾峰。飞鸾者,赵观文也!

短篇小说

猜你喜欢

短篇小说

好文章

优美文章